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1-011)

作品数:18 被引量:11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先宁王国芳吕锡武刘海洪汪祥静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蓝藻
  • 5篇营养化
  • 5篇富营养化
  • 3篇叶绿素A
  • 3篇有机物
  • 3篇生态浮床
  • 3篇水体
  • 3篇太湖
  • 3篇浅水湖泊
  • 3篇微囊藻
  • 3篇湖泊
  • 3篇浮床
  • 3篇复氧
  • 2篇氮损失
  • 2篇堆肥
  • 2篇藻毒素
  • 2篇藻华
  • 2篇三角帆
  • 2篇三角帆蚌
  • 2篇升流

机构

  • 13篇东南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8篇李先宁
  • 4篇吕锡武
  • 4篇石利利
  • 4篇王国芳
  • 4篇刘海洪
  • 3篇吴磊
  • 3篇王蕾
  • 3篇蔡道基
  • 3篇汪祥静
  • 3篇周立祥
  • 3篇任云
  • 2篇占新华
  • 2篇刘奋武
  • 2篇朱光灿
  • 2篇赵光宇
  • 2篇崔春红
  • 2篇方洋
  • 2篇黄瑞
  • 1篇梁戈玉
  • 1篇单正军

传媒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净水技术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藻好氧堆肥及其氮素损失控制的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选取锯木屑和药渣作为调理剂并分别添加酸化沸石、过磷酸钙和氢氧化镁与磷酸的混合液作为氮素固定剂或损失抑制剂,研究了蓝藻堆肥的效果.结果表明,V(蓝藻)∶V(锯木屑)∶V(药渣)=1∶1∶1时极易发酵.添加氮素固定剂在堆肥前期能促进发酵,特别是添加过磷酸钙的处理最高温度达66.8℃.固定剂的添加能促进物料的降解,尤其添加过磷酸钙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各氮素固定剂在蓝藻堆肥过程中都起到了抑制氮素损失的作用,其中过磷酸钙和Mg(OH)2与H3PO4混合液对氮素的固定率达50%以上,且对氨氮的固定效果较好.堆肥结束后,添加过磷酸钙和Mg(OH)2与H3PO4混合液的两处理氨氮比堆肥起初分别增加23.52%和28.06%,P素分别增加了67.56%和36%.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堆肥物料中N、P、K含量均明显升高,C/N比显著下降,发芽指数增加到75%以上,而且添加氮素固定剂的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可见采用高温堆肥和氮素固定技术可有效实现蓝藻的资源化利用.
任云崔春红刘奋武占新华周立祥
关键词:蓝藻堆肥氮损失固定剂
PBT物质危害评估与环境管理发展概况被引量:4
2012年
文章介绍了欧盟、美国等地区、国家和相关国际公约对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化学物质的危害评估方法和环境管理体系。危害评估方法包括危害评估标准和程序,其中危害评估标准是评估程序和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危害评估程序则是最大限度利用化学物质现有数据在筛选水平开展PBT评估的具体步骤。最后在解读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并对比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开展PBT环境管理的的建议。
王蕾刘济宁石利利单正军
关键词:PBT环境管理
组合型生态浮床中有机物及氮的去除转化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设置水生植物浮床A、植物介质浮床B及植物介质河蚌浮床(组合型生态浮床)C等3个不同层次配置的浮床,考察了同样的运行条件下,各浮床出水中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及氮的质量浓度变化,分析了浮床中各配置对有机物及氮的去除转化规律,同时研究了三角帆蚌对人工介质微生物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介质对溶解性的有机物及氮起到了明显的去除作用,三角帆蚌通过滤食消化促进了有机颗粒物的可溶化和无机化,对氮形态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氮的去除效果;三角帆蚌的引入增强了单位人工介质上微生物的TTC-脱氢酶活性与硝化细菌密度,从另一角度阐明了三角帆蚌对有机物及氮去除转化促进的特性.
王国芳汪祥静吴磊李先宁
关键词:生态浮床三角帆蚌微生物
紫外-微臭氧工艺中O_3的产生及其在有机物降解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研究以低压汞灯作为光源的高级氧化工艺中石英玻璃套管内O3的产生情况,考察紫外-微臭氧工艺(UV-microO3)对氯苯、苯胺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去除能力,分析O3在降解有机物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套管内空气接受185 nm紫外辐射能够产生一定质量浓度的O3,当空气以3.0 L/min的流量通过套管时产生O3质量浓度为0.778 mg/L,降低进气湿度和压强均有利于O3的产生;低质量浓度O3的投加能够显著提高UV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工艺对氯苯、苯胺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去除能力由大到小为:UV-microO3,UV/曝气,UV;投加羟基自由基(·OH)清除剂——叔丁醇对UV-microO3去除有机物产生抑制作用;UV-microO3去除有机物过程中O3分子的直接氧化作用可忽略,而O3受到紫外激发产生的·OH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氯苯、苯胺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去除中,·OH的贡献率分别为:48.29%,65.31%和69.05%,ACUCHEM程序模拟结果验证了该结论。
赵光宇吕锡武朱光灿张然
关键词:羟自由基高级氧化工艺氯苯苯胺甲基叔丁基醚
太湖水华藻的分离、鉴定和产毒特性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抗生素与倍比稀释相结合的分离方法,对太湖梅梁湾水域水华的优势藻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全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进行藻属与产毒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太湖梅梁湾水域成功分离获得2株藻株TH1和TH2,2株藻株藻蓝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微囊藻16S rDNA保守序列(Micr16s rDNA)扩增均为阳性,TH1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B(mcyB)扩增为阳性,而TH2的mcyB扩增为阴性.培养15d的TH1藻株每108个藻细胞产生的总微囊藻毒素-LR(TMC-LR)为0.594μg,胞外微囊藻毒素-LR(EMC-LR)为0.085μg,分别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61.93%和86.09%;TH2藻株未检出MC-LR.TH1藻株mcy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5.9%.结果表明:分离自太湖梅梁湾的2株藻细胞均为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其中1株产毒微囊藻具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太湖梅梁湾水域有产毒微囊藻污染.
李小琴杨飞尹立红梁戈玉李云晖浦跃朴
关键词:富营养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微囊藻毒素太湖
利用络氨铜控制景观水体藻华
本研究在络氨铜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典型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进行15天生长抑制试验的基础上,展开了络氨铜对不同时期景观池水中叶绿素a含量影响试验并跟踪测定其中的有效铜离子浓度变化。...
王蕾石利利蔡道基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景观水体叶绿素A藻华
文献传递
浅水湖泊防控黑臭水体复氧技术被引量:9
2015年
试验研究了复氧技术防控浅水湖泊黑臭水体发生的机理和复氧设备.研究发现,当太湖水在藻浓度1.0×10^8~5.0×10^8cells/L,水温约28℃时,静止过程中水中的CODM n、二甲基三硫醚浓度持续升高,6 d后发生明显的类湖泛的水体黑臭现象,表明采用人工复氧维持水中1.0mg/L溶解氧的方法可防控藻源性局部黑臭水体发生.研发出3种升流循环复氧装置,结果显示,Ⅲ型装置充氧及能量利用率性能最佳.中试试验显示,Ⅲ型中试溶解氧升高及扩散趋势与fluent模型相符,80 h时溶解氧平均值为3.65 mg/L,溶解氧平均上升速率为0.045 4 mg/(L·h);升流循环复氧机在模拟黑臭水体应急处置时,48 h时影响半径可达到50 m.初步证明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可作为应急充氧设备,用于类似太湖的浅水湖泊黑臭水体的治理领域.
刘海洪李先宁宋海亮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太湖
氧化沟/水生植物滤床组合工艺处理蓝藻厌氧沼液被引量:4
2013年
根据蓝藻厌氧沼液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的特点,采用氧化沟与水生植物滤床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发现:氧化沟与水生植物滤床之间有较强的互助和互补性,能够有效处理蓝藻厌氧发酵沼液,系统出水平均COD<50 mg/L、氨氮<1.6 mg/L、TN<6 mg/L、TP<0.5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氧化沟对沼液中难降解有机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水生植物滤床的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及过滤是其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氧化沟与水生植物滤床耦合系统中的微生物能有效降解沼液中的藻毒素,使其含量<1μg/L。
余亚琴吕锡武吴义锋赵晋伟
关键词:蓝藻沼液氧化沟水生植物滤床藻毒素
浅水湖泊升流循环复氧装置的研制与性能被引量:5
2014年
本研究为浅水型湖泊'黑水团'暴发后的应急复氧研制出三套升流循环复氧装置。三种装置均采用气弹释放循环复氧流复氧,分别为Ⅰ封闭曝气型、Ⅱ敞口曝气型、Ⅲ敞填料曝气型装置。小试结果显示Klas指标Ⅲ型比Ⅰ型、Ⅱ型分别高出179%、51%;Qc指标Ⅲ型比Ⅰ型、Ⅱ型分别高出167%、50%;ε指标Ⅲ型比Ⅰ型、Ⅱ型分别高出176%、51%;Ⅲ型装置功率因子E比Ⅰ型、Ⅱ型分别高出29%、50%。中试于太湖边沉藻池中采用模拟'黑水团'的沉藻池水进行实验,中试型Ⅲ型多面球形填料装置可使水深1.8 m,面积200 m2模拟黑臭水体边缘溶氧28 h内恢复到1.69 mg·L-1,供氧效率达到26%,并对水中CODCr、氨氮等的降解具有良好的作用。该设备初步证明可用于类似太湖黑臭团暴发时水体的应急治理领域。
刘海洪李先宁蔡杰
关键词:曝气富营养化太湖
蓝藻消亡过程中DMTS的产生及水质变化特性被引量:4
2013年
监测了静态、恒温及遮光条件下不同藻密度藻水中典型致臭物二甲基三硫醚(DMTS)的质量浓度及其他常规水质指标的变化特性.在表观现象观察及嗅味物质分析的基础上,以1.0×106cells.L-1藻密度藻水作为对照,着重分析了2个特征藻密度藻水中水质变化与水体发臭、发黑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产生的DMTS质量浓度最大值与初始藻密度表现出明显相关性,拟合模型符合线性模型与二次模型.当藻密度达到1.0×107cells.L-1时,DMTS质量浓度最大值达到891.8 ng.L-1,约为嗅阈值的90倍,水体散发明显臭味;当藻密度达到1.0×108cells.L-1时,有机物浓度逐渐升高,溶解氧降为0,氧化还原电位降至-300~-400 mV,呈现极强的还原性,可导致FeS等黑色物质生成,使水体呈现微黑色.
王国芳李先宁方洋黄瑞吕锡武
关键词:蓝藻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