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51083)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张中锋更多>>
相关机构:济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3篇审丑
  • 2篇审丑意识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变态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逾越
  • 1篇欲望
  • 1篇知识分子
  • 1篇审丑现象
  • 1篇托尔斯泰
  • 1篇批判现实主义
  • 1篇启蒙
  • 1篇启蒙性
  • 1篇契诃夫
  • 1篇人格
  • 1篇人格扭曲
  • 1篇自然派
  • 1篇文化批判
  • 1篇现实主义

机构

  • 6篇济南大学

作者

  • 6篇张中锋

传媒

  • 2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契诃夫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与文化救赎被引量:4
2012年
在19、20世纪之交,原本一直扮演着启蒙者角色的俄国知识分子,非但没有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培育出健康的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反而使自身被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抛进了尴尬境地。契诃夫面对知识分子的这种失职,在作品中展开了文化批判,指出知识分子已被庸俗生活腐蚀、陷入意识形态的痴迷和信仰匮乏的焦虑之中,被信仰危机所困扰。这一批判消解了百余年来俄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的神话。契诃夫认为:知识分子只有积极参与"小事论"社会运动,重新建构新的文化理想,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张中锋
关键词:契诃夫文化批判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丑意识及其对“自然派”崇高风格的消解被引量:1
2015年
如果说审美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那么审丑的哲学基础则是非理性主义。因此,与审美更多关注人的外在征服自然的理性能力相比,审丑则更多关注人自身的非理性能力,即人的本能欲望、病态人格,以及生命被异化等现象。总的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审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生命欲望的接受与认可;二是对人格扭曲和心理变态等生命非正常现象的揭示;三是对虚无主义思想所造成的生命被异化现象加以批判。作者的审丑意识不但使其创作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对当时占主流的"自然派"所体现出来的崇高风格,亦起到消解作用。
张中锋
关键词:审丑意识本能欲望虚无主义
论赫尔岑创作中的审丑意识
2012年
赫尔岑的创作中包含着审丑意识,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之丑,即指出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癫狂性是造成人物心理变态等精神疾病主要原因;二是对文化沙化之丑的描写。专制统治下文化的沙漠化给整个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灵毒化,使他们变得更加自私自利、孤傲冷漠,以及感情的粗鄙化和思维的简单化;三是政治的功利化之丑。政治已不再是启蒙所希冀的实现"理性王国"的单纯和浪漫,而变得非常实用与功利,作者对欧洲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对诸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学说,以及巴枯宁、蒲鲁东、穆勒和欧文等人的政治主张,均展开了批判,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深度和睿智的政治智慧。
张中锋
关键词:审丑意识
《战争与和平》中的非理性现象及其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逾越”被引量:1
2017年
列夫·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之一,但是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该作存在着对非理性现象的大量描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物变化莫测的心理现象和对人物本能欲望等的揭示;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发生、发展,甚至胜负都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作者的这一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逾越"之举,非但没有破坏作品的艺术性,反倒使得《战争与和平》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从非理性视角出发对作品加以研究,将会得出些许有益的启示。
张中锋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批判现实主义非理性现象
伪古典主义的流变及《怎么办?》的美学性质
2017年
"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被称为"伪古典主义",第二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复古的古典主义文学,被浪漫主义作家斥之为"伪古典主义"。第一次是积极的、超越性的;第二次则是保守的、倒退的。第三次则是自18世纪以来,以"启蒙""先锋"或"革命"等前卫姿态出现的文学思潮,由于其在哲理上的理性主义,在政治上追求国家主义或极权主义,从而在艺术上表现出古典主义创作特征,因此该思潮仍被视为"伪古典主义"。该思潮在内容上是反启蒙的,在形式上是保守的,尽管是以革新的面目出现的。这种伪古典主义在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中已初露端倪,到了俄国19世纪60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才正式成熟起来,成为这一创作方法的范本,并对后世类似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中锋
关键词:古典主义
论勃朗特姐妹创作中的审丑现象及其爱情观的非启蒙性——基于《简·爱》与《呼啸山庄》的研究
2016年
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和《呼啸山庄》,历来被看作是通过爱情自由来表现女性权利的经典之作。这一判断与自18世纪以来爱情被赋予更多诸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等启蒙内容有关,也与崇尚审美有关,因为二者所凭靠的哲学基础都是启蒙所张扬的理性主义。与审美崇尚理性不同,审丑更多关注人的非理性,如情感、欲望、意志、直觉、预感、潜意识等。审丑现象在勃朗特姐妹的两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作品对主人公外貌之丑和蛮力的崇尚;二是对作者病态人格的潜在表现;三是对预感、梦幻等的大量描写;四是对自然的狞厉、环境的恐怖等的渲染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审丑现象的大量运用,不但增添了作品异样的艺术魅力,而且使我们看到了勃朗特姐妹爱情观中的非启蒙成分。
张中锋
关键词:审丑《简·爱》《呼啸山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