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无)
- 作品数:3 被引量:161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元波傅巧妮宋平豆翠翠赵晓松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卫星遥感反演降水研究综述被引量:112
- 2011年
- 降水是地球水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气象、气候和水文学意义。精准地测量降水及其区域和全球分布,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科学研究目标。经过近50年的发展,基于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各类卫星传感器的降水反演算法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简要回顾可见光/红外、被动微波、雷达和多传感器联合反演等卫星遥感降水反演的基本原理、主要反演算法以及存在的难点和前沿性研究问题,介绍了应用降水反演算法制成的3种主要全球降水数据集,包括热带雨林观测卫星(TRMM)、全球降水卫星制图(GSMaP)和全球降水气候项目(GPCP)数据集,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卫星降水反演研究发展趋势。
- 刘元波傅巧妮宋平赵晓松豆翠翠
- 近百年来洞庭湖堤垸空间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系统分析洞庭湖堤垸的空间变迁规律对于阐明湖区调蓄水量的变化原因及其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洞庭湖民国前期(1921~1930年)、民国后期(1930~1949年)、解放初期(1950~1963年)、20世纪70年代(1963~1980年)和现状(80年代至今)5个时期的堤垸演变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的变迁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自民国以来洞庭湖的堤垸面积虽不断增加,但速率明显减慢,从最初的31.26%减缓至现在的2.73%;民国前期洞庭湖堤垸面积为5 084.19km2,民国后期所围堤垸主要集中在沅江中东部;至解放初期,通过兴建国营农场,并且在大通湖及西、南洞庭湖进行围垸,堤垸面积增加至8 102.10km2;至20世纪70年代,堤垸扩展部分主要集中在湖区西北角;近30a来,由于"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堤垸面积及其分布相对变化不大。
- 吉红霞吴桂平刘元波
- 关键词:洞庭湖围垦
- 地面雨滴谱观测技术及特征研究进展被引量:44
- 2013年
- 雨滴谱是反映降水微观物理过程和宏观动力结构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分析雨色斑滴谱,可以深入了解降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揭示降水机制。传统雨滴谱测量包括动力学法、滤纸色斑法、面粉团法、快速摄影法和浸润法等,但是普遍存在精度低、工作量大、实时性差、成本高及无法自动完成测量分类等缺点。以雨滴谱仪为代表的新型雨滴谱测量技术包括冲击雨滴谱仪、光学雨滴谱仪和声学雨滴谱仪以及雷达技术等克服了这些缺点,在降水粒子观测和降水物理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概述了描述雨滴谱的主要分布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归纳分析了不同降水云系(对流云、层状云和层积云降水)、不同降水类型(大陆云和海洋云降水)及不同高度处观测的降水的雨滴谱特征。从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概述了有关雨滴谱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朱亚乔刘元波
- 关键词:雨滴谱雨滴谱特征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