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151)
-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松柏徐克赵一平张贺李春志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表现及预后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表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3天内)与延迟期(4~15天)。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CTA及CT灌注成像(CTP),以动脉期数据重建VR脑动脉图像,生成全脑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像,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分析不同预后患者CTP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71例SAH患者中,急性期SAH患者44例,预后差者占31.82%(14/44),延迟期SAH患者27例,其中预后差者占40.74%(11/27,χ2=0.584,P=0.445)。急性期和延迟期预后好与预后差患者的CTP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P结合CTA同步检查有助于判断不同时期SAH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 赵一平张贺李松柏徐克
- 关键词:灌注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
- 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脑血流灌注(CTP)在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通过Philips 256排CT同时进行CTA及CTP扫描,使用Philips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后处理工作站,用AVA软件,以动脉期的数据重建容积再现(VR)脑动脉图像,以Brain Perfusion软件,生成全脑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像和CT灌注彩虹图。在检出动脉瘤的同时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并以灌注参数评估SAH继发脑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71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67例,其中有两处或以上动脉瘤12例;33例在CTA上表现中、重度血管痉挛;14例发生于大脑前动脉、19例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而出现DCI的患者有25例,分别位于大脑前、中动脉血管支配区,占SAH患者总数的35.2%。其中,CTP彩虹图异常诊断DC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78%);有DCI的SAH患者大脑前循环脑血流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导致局部灌注减低;并且本组患者脑血流量及脑血流循环时间在后循环变化相对较小;CTP的四个参数中,CBF诊断DCI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4%、85.7%)。预后差的患者与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严重程度及CT灌注彩虹图、CBF值密切相关。结论 CTA联合CTP不仅能发现SAH的出血原因、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而且有助于判断SAH患者的预后。
- 赵一平李松柏张贺徐克
- 关键词:灌注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
- CTA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166例SAH患者中,CTA共检出119处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71±0.11)μg/L,7d为(0.62±0.09)μg/L,Hunt‐HessⅣ级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2.12±0.23)μg/L,7d为(1.97±0.06)μg/L,S‐100B蛋白水平与Hunt‐Hess分级呈正比。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8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1.87±0.23)μg/L,7d为(1.87±0.23)μg/L。GCS评分13~15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63±0.17)μg/L,7d为(0.44±0.15)μg/L,GCS评分越低,S‐100B蛋白水平越高。结论CTA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能评估继发性脑损害的严重情况和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 韦英海吴振宏欧阳强李松柏
- 关键词:S100蛋白质类脑血管痉挛
- CT灌注与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CT脑血流灌注(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CTP)与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诊断价值。方法:以Sino Med、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等为国内文献的主要来源;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Elsevier和Springer数据库等作为国外文献的主要来源。发表年限为1999年至2014年。按照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选取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诊断信息。统计分析采用Rev Man 5.0软件,并同时考察纳入文献间的异质性,再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所纳入的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得出合并效应量,计算其95%可信区间,并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文献6篇,其中有关CTP的3篇(多层螺旋CT),CTA为4篇,均有金标准DSA比较;前瞻性研究2篇,回顾性研究4篇。各组研究均不存在异质性,按照固定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蛛网膜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TP诊断的合并效应量估计值为1.59,95%可信区间为0.94-2.69;CTA合并效应量估计值为1.45,95%可信区间为1.18-1.77。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TP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A诊断。
- 易梅赵一平李松柏刘白鹭郭冬梅
- 关键词:灌注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META分析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常规影像诊断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即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方法搜集SAH患者38例,通过Philips 256排CT的CTA扫描、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查。以DSA作为金标准,比较CTA、TCD对SAH后CVS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的方法计算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38例中CTA共检出14例发生了CVS,TCD检出15例,DSA确诊为11例。经与DSA比较,CTA对于大脑前、中动脉近侧段脑血管、无和重度的血管痉挛及Hunt和Hess低分级的患者检测准确性较高;TCD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的重度CVS及Hunt和Hess高分级的患者诊断比较可靠。两种方法中,CTA对CVS的诊断较敏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5%、81.8%),TCD次之。结论 CTA不仅能发现SAH的出血原因,而且对于SAH后的CVS的诊断,CTA比TCD有优势,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检查方法。
- 赵一平张贺李松柏徐克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 CTA联合全脑血流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SAH病人29例,通过双源CT全脑血流灌注(PBV)检查,重建CTA图像和PBV图像,在检出动脉瘤等同时,以灌注参数评估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其所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结果:29例病人中检出27例的28个动脉瘤。额、颞、顶、枕叶及小脑PBV值SAH组分别为11.17±3.13;10.92±2.91;11.08±2.53;9.88±3.01;19.83±5.12,对照组分别为17.10±3.60;15.98±5.03;15.84±3.53;16.14±1.86;23.54±4.64,额、顶、枕叶差异显著(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各脑叶PBV值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优势出血侧和非优势出血侧低灌注出现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A联合全脑PBV灌注成像能够在诊断SAH出血原因的同时显示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改变。
- 李响李春志李松柏卑贵光蒋宝国徐克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