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60044)

作品数:10 被引量:91H指数:5
相关作者:窦秉德孙其信张新玲李生强许盛宝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农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4篇不育
  • 2篇单倍体
  • 2篇得胚率
  • 2篇幼胚
  • 2篇玉米
  • 2篇小麦单倍体
  • 2篇花粉
  • 2篇花粉诱导
  • 2篇倍体
  • 2篇雌性不育
  • 1篇单倍体胚
  • 1篇多基因
  • 1篇雄性不育
  • 1篇幼胚离体培养
  • 1篇幼胚培养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愈伤组织分化
  • 1篇育性

机构

  • 10篇新疆农业大学
  • 6篇淮阴师范学院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窦秉德
  • 5篇张新玲
  • 5篇孙其信
  • 4篇李生强
  • 4篇曹俊梅
  • 4篇许盛宝
  • 3篇古丽杰米拉
  • 3篇侯北伟
  • 3篇杜金昆
  • 3篇石书兵
  • 2篇马林
  • 2篇陈莉
  • 2篇高桂华
  • 2篇解超杰
  • 2篇王芳
  • 1篇杨晋彬
  • 1篇冯德江
  • 1篇聂文奎
  • 1篇刘福霞
  • 1篇张永霞

传媒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遗传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中一种雌性不育现象的观察被引量:15
2001年
窦秉德张新玲马林冯德江孙其信
关键词:小麦雌性不育胚胎学
利用回交群体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SSR标记被引量:6
2005年
对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材料XND126及其BC1群体的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此组合中雌性不育表现为1对隐性基因的遗传.结合集群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法在亲本间筛选了1 080对微卫星引物,并利用回交群体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确定微卫星引物cfd36标记与雌性不育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13.0 cM.
侯北伟窦秉德李生强杜金昆许盛宝张永霞孙其信
关键词:小麦SSR标记回交群体
小麦属2个种间杂种及3个亲本的核型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学鉴定判断小麦属2个种间杂种的真实性,了解其亲本的染色体组及倍数性;【方法】本试验采用了常规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和报道了小麦属2个种间杂种及其3个亲本的核型,根据核型分析的有关参数,阐明了两个杂种1894×Ps5、新7×Ps5及其亲本新7、1894和Ps5的核型特征,其核型分别为:新7(2n=6x=42):2M+12sm+28m(2SAT)(2B),1894(2n=6x=42):2M+20sm+18m(2SAT)+2st(2B),Ps5(2n=4x=28):2M+12sm(2SAT)+12m+2st(2B),1894×Ps5(2n=5x=35):2M+19m+12sm+2st(2B),新7×Ps5(2n=5x=35):1M+21m+13sm(2B);【结论】由此鉴定了2个杂种的真实性--均为真杂种,并确认了亲本新7和1894的第一套和第二套染色体均分别为A组和B组,倍数性均为6x,它们的第三套染色体属什么染色体组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新玲石书兵刘俊张建立古丽杰米拉
关键词:小麦属种间杂种亲本核型
小麦雌性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被引量:50
2006年
选用普通小麦中3种不同生态型育性正常品种与雌性不育系XND126杂交构建3个F2组合,连续两年对3组合P1、P2、F1和F2雌性育性进行调查,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小麦雌性育性受两对主效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两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侯北伟窦秉德章元明李生强杨晋彬刘福霞杜金昆孙其信
关键词:小麦雌性育性主基因+多基因
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SSR多态性标记被引量:4
2005年
以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的F2群体作为育性调查以及基因标记群体。通过对育性基因的分析,确定在此组合中雌性不育基因表现为1对主效基因控制;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首次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标记研究,通过对一千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初步确定了微卫星引物cfd36和gwm296与主效基因连锁。
李生强窦秉德侯北伟许盛宝曹俊梅陈莉
关键词:小麦SSR
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定位被引量:4
2005年
以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的F2群体作为育性调查以及基因标记群体.通过对育性基因的分析,确定在此组合中雌性不育基因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首次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通过对一千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确定微卫星引物cfd36标记与主效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20.2cM.
李生强窦秉德杜金昆许盛宝曹俊梅陈莉孙其信
关键词:小麦微卫星
2,4-D对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得胚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采取加甜、超甜、黑糯、加州黄等4种玉米类型,对新疆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组选育的多个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常规材料进行了远缘杂交.结果表明:75,100,150,200 mg/L的2,4-D处理均可获得较高的得胚率,其中以浓度150 mg/L的得胚率最高,为5.88%.在授粉后5~6 d进行150 mg/L浓度的2,4-D蘸穗,可较好地诱发出单倍体,其中以授粉后1 d蘸穗处理的单倍体产生频率最高,为5.38%.不同玉米类型授粉小麦得胚率表现为:甜玉米(授粉得胚率2.99%)〉糯玉米(授粉得胚率2.27%)〉普通玉米(授粉得胚率2.08%).重复授粉蘸穗的得胚率(2.26%)明显高于1次授粉蘸穗的得胚率(0.81%).
张新玲高桂华石书兵白光宏古丽杰米拉
关键词:小麦玉米单倍体得胚率
小麦雌性不育遗传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04年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遗传规律,以小麦雌性不育系fs与育性正常的小麦品种或种的杂交一代和二代为材料,对其雄性育性和雌性育性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其杂种一代和二代的雄性育性正常,雌性育性在一代正常,二代多数组合出现1 4或1 16的雌性不育株,初步认为小麦雌性不育依试验亲本选材的不同表现为一对或两对隐性基因的遗传,雌性不育的表达可能涉及到两对主效基因的参与并且受环境的修饰.
窦秉德解超杰孙其信聂文奎马林张新玲李生强曹俊梅许盛宝王芳
关键词:小麦雌性不育
小麦雌性不育系及其杂交F1育性研究
本文报道了普通小麦中一种与播期有关的雌性不育现象,秋播植株雌性不育,春播植株雌性育性(转换)正常,秋播植株的雌性不育度可达96%,且其雄性可育,雌性不育系做父本所配杂种F雌雄育性及结实正常.
窦秉德解超杰孙其信张新玲马林刘保申倪中福吴利民孟凡荣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播期
玉米花粉诱导不同基因型小麦单倍体得胚率的比较及幼胚离体培养方法对成苗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选用六倍体普通小麦JYP97系列、常规材料小披白粒,9312(Z)、贵农、恒丰1号和四倍体硬粒小麦、雄性不育系HB系列(12号、11号、13号、26号)等不同倍性或不同基因型的小麦与玉米加-1、超-1、加-6、综-1、701,703等杂交,采用1/2MS培养基,剥取胚龄为14 d、大小为0.4~1.0 mm的小麦杂种幼胚,接种于培养基上,放置24~25℃黑暗条件下2~3周,置于温度为(26±1)℃、光照为1800~2 000 lx的条件下进行幼胚离体培养。结果表明:玉米花粉诱导六倍体普通小麦得胚率为5.4%,明显高于四倍体,玉米花粉诱导雄性不育系的得胚率为3.2%,高于常规材料。混合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得胚率4.6%,高于单一玉米花粉。采用未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选取14 d胚龄0.4~1.0 mm的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率为81%,显著高于前人所采用的其它培养基进行幼胚离体培养的成苗率。
张新玲王霞石书兵高桂华古丽杰米拉
关键词:小麦玉米单倍体胚幼胚离体培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