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09-05)
- 作品数:6 被引量:144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传宽张全智周正虎平川全先奎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不同浓度变量的温带落叶阔叶林CO_2储存通量的误差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利用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通量塔8层CO2/H2O浓度廓线的测定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不同浓度变量[密度(ρc)、摩尔分数(cc)和混合比(χc)]计算CO2储存通量(Fs)的误差.结果表明:通量观测的控制体积内部干空气储存量不为常数,其波动可引起CO2分子进出控制体积,即干空气储存通量调整项(Fsd)的变化.在夜间以及昼夜转换期,Fsd相对于涡动通量而言较大,忽略Fsd将为森林与大气之间净CO2交换量的计算带来误差.大气水热过程对Fs计算引起的误差包括3方面:空气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最大,比大气压强(P)的影响高1个数量级;水蒸气的影响在温暖湿润的夏季大于P的影响,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则相反;P的效应在全年均较低.基于ρc、cc和χc计算Fs分别平均高估CO2有效储存通量(Fs_E)8.5%、0.6%和0.1%.在通量计算过程中,建议选择对大气水热过程守恒的χc计算Fs.
- 王静王兴昌王传宽
- 关键词:空气温度水蒸气大气压强
- 不同烘干温度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以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用不同温度烘干处理后,测定其碳含量,量化温度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显著的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不同层次最佳的处理温度不同。而105℃引起的误差为0~2.42%,高温180℃引起的误差达到28%~38%。
- 王婷婷
- 关键词:碳库土壤有机碳含量森林土壤温带森林烘干温度
- 土地利用变化对东北温带幼龄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3
- 2015年
-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打破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碳氮磷平衡,从而显著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地段相邻、林龄相同(10年生)、原始植被一致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无土壤翻动的天然次生林[NS]、间作大豆而土壤翻动中等的人工林[MS]、间作人参而土壤翻动严重的次生林[SS])的温带幼龄林为对象,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表层和深层土壤碳含量,各土壤层次碳含量均呈现NS>MS>SS;而氮含量仅在0—20 c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碳氮磷对土地利用变化敏感程度不同。(2)SS土壤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低于NS和MS,而NS和MS之间C/N和C/P因土壤层次而异。不同土壤层次氮磷比(N/P)均随土壤翻动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NS>MS>SS,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明N/P相对于C/N和C/P可能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更优生态指示功能。(3)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碳-磷、氮-磷的耦合关系。土壤碳-氮(C-N)之间存在极显著(P<0.001)的线性关系,其中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N关系的斜率差异不显著(P=0.458,共同斜率为11.1),但截距差异显著(P<0.001)。结合本地区和全球文献数据分析指出,森林土壤碳氮关系既有大尺度上的普适性,又有小尺度上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的局域分异性。
- 周正虎王传宽张全智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地球化学
- 林木分化对兴安落叶松异速生长方程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5年
- 林木因对资源竞争而产生分化,从而影响林木的异速生长方程和生物量分配,但其影响程度还不清楚。采用林木相对直径法将38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样木在林分中的分化等级分为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量化林木分化对林木异速生长方程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量组分异速生长方程多以胸径(DBH)为自变量为好,但以枝下高处的树干直径为自变量估测其枝、叶生物量时更精确。在一定的胸径范围内,同一胸径下不同林木分化等级的地下部分各组分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枝和叶,中等木比优势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树干,中等木比被压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地上部分,而且被压木和中等木的树高显著高于优势木。除根茎生物量之外,不同林木分化等级的生物量组分(包括枝、叶、树干和根系)的相对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根冠比保持相对稳定。这些结果表明,主要由竞争而引起的林木分化改变了兴安落叶松地上生物量组分的异速生长和分配,但其相对分配格局较为保守。
- 李巍王传宽张全智
-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优势木
- 不同分化等级兴安落叶松树干心材和边材的空间变异被引量:10
- 2014年
- 将一块15 m×20 m的48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全部收获,采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将林木分化等级划分为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并采用解析木法量化分析不同分化等级林木心材和边材的周向和轴向变异及其与林木特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木分化等级、方位和圆盘高度对树干心材半径(heartwood radius,HR)、边材宽度(sapwood width,SW)的变异影响显著(P<0.001)。胸高处HR和SW及其绝对变异量均随林木分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大。林木心材与边材比在周向变化不一,其最大值以北向频率最高(17.65%),最小值则以南向频率最高(17.68%),反映了微生境的差异。随相对高度的增加,HR绝对变异量递减,SW绝对变异量在枝下高以下保持相对稳定,随后递减;而HR和SW的相对变异量则均不随轴向改变。这些绝对变异量的轴向变化在不同分化等级的林木之间多呈现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的趋势,而其相对变异量的轴向变化格局不一。胸高处HR和SW的绝对变异量与胸径均正相关;心、边材面积与枝生物量、冠投影面积、根投影面积、叶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均正相关,其中与枝、叶生物量相关性最紧密。这些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心材和边材存在显著的周向和轴向变异,其绝对量受林木分化显著影响,但其相对量对林木分化不太敏感。
- 刘家霖王传宽张全智
-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心材边材
- 环境变化对兴安落叶松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4年
-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我国北方人工林优势树种,采集地理和气候差异明显的6个种源种子,在分布区南界的均一立地条件下进行播种,形成了32a林分。采集新老枝、新老叶和不同径级的根样品,测定其氮(N)和磷(P)浓度,比较种源间差异以及其随月份的变化和各器官NP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枝叶(P<0.05)、1—2 mm根(P<0.01)和2—5 mm根(P<0.05)N浓度在种源间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21.1—24.2 mg/g、5.9—7.8 mg/g和4.7—6.5 mg/g。P浓度在老枝叶(P<0.05)和新枝叶(P<0.05)中都表现出种源间的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4.5—5.8 mg/g和4.5—6.5 mg/g。根系和枝叶的N/P皆存在种源间显著性差异(P<0.05)。叶片和根系的NP浓度的月份变化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而新枝则呈现增加-减小-增加的不同趋势。新老枝、新老叶和根系的N和P浓度之间显著相关;新老枝、新老叶和根系之间的N浓度显著相关。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因对不同环境的长期适应而产生NP化学计量特征的遗传差异。
- 平川王传宽全先奎
-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环境变化氮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