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1252G012)

作品数:11 被引量:195H指数:6
相关作者:杜国明刘彦随周圆薛剑李全峰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垦区
  • 3篇三江平原
  • 3篇耕地
  • 3篇黑龙江省垦区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农区
  • 2篇农业
  • 2篇农业开发
  • 2篇区域生态
  • 2篇区域生态系统
  • 2篇种植业
  • 1篇新农村
  • 1篇新农村建设
  • 1篇遥感
  • 1篇遥感监测
  • 1篇遥感监测研究
  • 1篇迎茬
  • 1篇增产
  • 1篇增产因素

机构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黑龙江农垦科...

作者

  • 11篇杜国明
  • 4篇刘彦随
  • 3篇薛剑
  • 2篇杜蕾
  • 2篇周圆
  • 2篇于凤荣
  • 2篇刘艳
  • 2篇李全峰
  • 1篇孟凡浩
  • 1篇杨厚翔
  • 1篇窦银银
  • 1篇潘涛
  • 1篇刘阁

传媒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2013全国...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分析——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被引量:13
2015年
研究目的:剖析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经验,总结其可供借鉴与推广价值。研究方法:以建三江管理局的七星、大兴、创业三个农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空间分析法和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第一,经过对居民点体系的空间结构与规模结构的优化,4年内居民点个数、面积减少,促进了居民点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更便捷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第二,居民点体系优化措施包含居民点体系的空间优化、优化过程的有序组织和耗费资金的多方筹措三个方面。研究结论:清晰的土地及房屋产权、多源的融资渠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业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及合理的路网建设是黑龙江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进程在短期完成的保障,而广大农村地区则适宜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农业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合理引导、有序推进城乡体系优化的自然历史进程。
杜国明刘彦随
关键词:土地整治垦区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分区研究被引量:75
2013年
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益、粮食的产量、农民的收入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基于熵值法和"PSR"框架构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①全省各县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属正偏态分布,集约利用状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耕地集约利用因素——投入强度、耕作状态和利用效率亦存在互不相同的区域差异;③引起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状况、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等;④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可以划分为三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和大中型城市周边区域,并应分别采取规模经营模式、联合-服务经营模式、特色经营模式和复合经营模式,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杜国明刘彦随
关键词:集约利用耕地
三江平原北部55年来居民地空间体系演变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以三江平原北部抚远、饶河、绥滨、富锦、宝清、友谊、同江等七个县市为研究区,以地形图、MSS、TM、CBERS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54、1976、1996、2009年居民点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在1954~2009年间农村居民地数量与面积不断增加,整体表现出增建、扩建、增建的节律特征;②居民点间平均最近邻距离由2.42km减少至1.81km,呈现逐渐减少趋势;③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集聚分布一随机分布一集聚分布的演变特征;④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农场建设、人口的自然增长、耕地的大面积垦殖是该区域居民地体系演变主要原因。
杜国明孟凡浩于凤荣窦银银
关键词:三江平原居民地
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生态系统服务是土地系统的重要功能,是构建区域生态文明的自然基础。衡量农业开发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是准确度量土地利用效益,制定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基本依据。在对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后,以货币形式评价三江平原北部地区1954—2009年农业开发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表明:(1)55a间耕地增加250.86万hm2,垦殖率由8.31%增至67.26%,土地利用结构由湿地、林地主导逐渐过渡到农地为主导类型;(2)该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由1954年的1 120.81亿元锐减至2009年的390.77亿元,损失率为65.13%。其中,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率为90.26%,农地生态服务价值增长为原来的8.26倍;(3)农业开发使得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内部结构发生变化;(4)由于各县市耕地垦殖状况及气候特征的不同,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结构、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杜国明李全峰刘艳赖振博
关键词:生态系统农业开发
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属于集聚分布,但垦区居民点在空间上更为密集;②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但都不完全符合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中心地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③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于农区,但大小居民点间的规模差异更为显著;④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存在微型居民点所占比例偏高、空间网络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居民点体系重构,优化居民点的网络体系和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垦区与农区间居民点体系间的联系。
杜国明杜蕾薛剑周圆
关键词:垦区农区新农村建设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剖析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是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村镇体系的客观依据。研究基于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获得的典型县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景观指数计算及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形态、规模分布揭示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黑龙江省由西北至东南、高纬度到低纬度区域呈现乡村聚落密度升高而规模减小趋势。由于主导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北部林区典型县聚落斑块为低密度的随机分布模式;农区属多核心高密度的连续分布;而林(牧、矿)复合区存在局部区域聚落斑块高密度的热点分布,且斑块规模变化幅度最大。
杜国明刘艳罗奇云
关键词:乡村聚落
水田化进程中的富锦市耕地景观格局演化规律被引量:23
2015年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耕地布局调整及内部结构变化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适应性措施.耕地景观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表象,其演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富锦市2000、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景观指数标准法与数理统计法从耕地组分、空间配置、斑块特征角度探究区域水田化过程中耕地景观演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富锦市耕地面积为51.24万hm2,垦殖率60.4%,水田占耕地比率6.7%,其中,农区、垦区的水田比率分别为5.5%、8.3%,均处于水田化初始阶段;到2013年,富锦市耕地面积达到69.93万hm2,垦殖率上升至82.4%,水田比率54.1%,整体处于水田化中期阶段,其中,农区水田比率33.6%,初步进入水田化中期阶段,垦区水田比率83.4%,处于水田化末期阶段.水田化初始阶段,富锦市耕地斑块数量为2311块,其中,农区为1010块、垦区为1301块;各区域斑块变异系数、形状指数数值呈现旱地大、水田小的共性;旱地平均斑块面积较大,最大斑块指数均在60.0%以上;连通性以旱地为主,斑块密度普遍具有旱地低、水田高的特征;空间格局上旱地呈集聚分布,水田点星镶嵌.水田化向中期、末期阶段演化中,耕地斑块总数增加,水田、旱地具有异速增长特征;斑块变异系数水田逐步增加、旱地呈波动趋势;形状指数水田先升后降、旱地逐渐降低;平均斑块面积水田逐步增加,旱地相反;斑块密度旱地日渐上升,水田日益降低;连通性指数由旱地持续向水田转变,旱地优势性不断减弱,水田优势性不断增强;空间格局向部分水旱交错相间分布,部分水田集聚分布演变.垦区与农区不同的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方式对水田化进程具有显著影响.
杜国明潘涛尹哲睿董金玮
关键词:农区垦区
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为例
土地利用研究热点逐渐由其景观格局变化转向功能变化与可持续利用.衡量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准确度量土地利用效益、制定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基本依据.本文基于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以货币形式,...
杜国明刘彦随
关键词:生态系统农业开发
黑龙江省垦区大豆和玉米重迎茬遥感监测研究——以友谊农场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区,基于RS与GIS技术开展2009-2011年大豆、玉米的重迎茬监测研究,旨在完善作物重迎茬监测方法,掌握研究区大豆与玉米的重迎茬状况,为黑龙江省垦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友谊农场近三年玉米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与玉米总种植面积占旱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稳定在88%左右;大豆重茬率由2010年的49.28%攀升至2011年的51.75%,玉米重茬率由2010年的43.29%增长到2011年的46.58%;2011年,大豆迎茬率为41.88%,玉米迎茬率达27.81%;友谊农场大豆、玉米重迎茬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东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少、重迎茬率低,西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广、重迎茬率高,中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重迎茬率变化较快;友谊县地貌态势、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外部农业市场环境是造成大豆与玉米种植重迎茬时空格局的重要原因。
于凤荣杜国明薛剑李全峰
关键词:重迎茬遥感监测黑龙江省垦区种植业轮作
三江平原北部近55年来土地垦殖的时空格局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以1954年1∶10万地形图、1976年MSS影像、1996年TM影像、2009年CBERS影像和行政区划图为主要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三江平原北部地区耕地时空变化特征,旨在总结"北大荒"开发的历史特征,为该区域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近55a来三江平原北部耕地呈现出持续、快速增加趋势,各县市表现为"阶梯型"或"骤增型"两种增长类型,目前垦殖率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沼泽地、草地、林地为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弃耕、生态退耕及建设占用;三江平原北部各县市在土地垦殖的规模、来源、流失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和区域差异性,土地垦殖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由远水向近水(河流)、由平地向丘陵推进的趋势,并驱使耕地重心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
杜国明杜蕾杨厚翔薛剑周圆
关键词:耕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