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926)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1
- 相关作者:郭秀海张新卿陈彪贾建平周涌涛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NFR1-383A/C基因多态性在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TNFR1-383A/C基因多态性在散发性帕金森病(sporadic Parkinson disease,SPD)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确定其对SPD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PCR技术对518例SPD患者和521名健康对照个体进行TNFR1-383A/C基因多态性检测,应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aplan-Meier和life table方法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与SPD的相关性,及其对SPD发病年龄及临床特征的影响。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TNFR1-383A/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间无统计学差异。按照年龄分组分析发现,病例组发病年龄≥65岁亚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5岁亚组(6.74%vs.10.10%,P<0.05),并可减少晚发型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性(OR=0.64,95%CI:0.43~0.97,P<0.05),但并未发现CC基因型在两亚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CC、C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发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54岁、62岁和61岁,各基因型者间发病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并未延迟SPD的发病年龄。携带C和非C等位基因个体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均为61岁,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并不能延迟SPD的发病年龄(P=0.86)。结论 TNFR1-383A/C等位基因可减少≥65岁人群发生帕金森病的危险,可能在SP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TNFR1-383A/C基因多态性对SPD的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没有明确影响。
- 周涌涛刘佳张燕莉张新卿郭秀海陈彪贾建平
- 关键词: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年龄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rs767455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相关性临床研究
- 2012年
-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 rs767455基因多态性在散发性帕金森病(SPD)患者中的分布及对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技术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宣武医院及全国多中心药物试验的481例帕金森病(PD)患者(PD组)和557例正常对照个体(对照组)进行TNFRSF rs767455多态性检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应用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aplan-Meier和生命表方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SPD的相关性,及对SPD发病年龄的影响。另将PD组患者分为震颤组(298例)和非震颤组(183例),将两组的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TNFRSFrs767455 AA、AG和GG基因型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80.04%、19.13%、0.83%;对照组:79.00%、19.75%、1.25%;x2=0.53,P>0.05)。也没有发现A和G等位基因的分布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9,P>0.05)。对性别进行调整后发现,TNFRSF rs767455 G等位基因对SPD发病仍无显著性影响(x2=0.01,P>0.05)。AA、AG和GG基因型的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1岁(95% CI59 ~63岁)、61岁(95% CI,57 ~65岁)和60岁(95%CI57 ~63岁),虽然携带AA基因型的发病年龄较AG、GG基因型提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P>0.05),利用Cox-回归方法分析控制性别的影响仍没有发现GG影响发病年龄(x2=0.03,P>0.05)。携带G和非G等位基因个体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1岁(95% CI59~63岁)与60岁(95% CI56~64岁),利用生存分析进行研究发现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并不能延迟SPD的发病年龄(x2 =0.36,P=0.55)。震颤组和非震颤组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94,0.15;P>0.05)。结论 TNFRSF rs767455在SPD和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且不影响SPD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
- 周涌涛刘佳张燕莉张新卿郭秀海陈彪贾建平
-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年龄疾病特征
- 青年女性脑梗死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及其对发病年龄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发病年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260例青年女性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青年女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病年龄的影响。结果①260例患者中,36~45岁患者最多(65.8%),18~25岁患者最少(11.5%)。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39.2%)、糖尿病(14.6%)、高脂血症(8.1%);其次是卵圆孔未闭(4.2%)、烟雾病(3.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5%)、血管炎(3.5%)及心房颤动(3.5%)等;高血压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χ2=17.573,P<0.01),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χ2=12.666,P<0.01)。②TOAST分型:原因不明性型占31.2%(81/26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26.9%(70/260);小动脉闭塞型和其他病因明确型,分别占16.5%(43/260)、15.0%(39/260);心源性栓塞型占10.4%(27/260)。③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并未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发病年龄低于平均年龄;而患有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血管炎的患者,发生脑梗死时的年龄[中位数年龄(95%CI)],分别为26(13~39)、29(19~39)、35(33~37)岁,低于该组的平均年龄[39(38~40)岁],均P<0.05。结论青年女性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烟雾病、卵圆孔未闭,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炎亦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患有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血管炎者,发生脑梗死的年龄较小。
- 周涌涛肖蓉张新卿郭秀海陈彪贾建平
- 关键词:脑梗死青年女性发病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