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6058)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刘瑞源胡泽骏杜爱民徐文耀周志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地震前
  • 2篇电磁辐射
  • 2篇震前
  • 2篇ULF
  • 1篇地磁
  • 1篇电离层
  • 1篇电偶极
  • 1篇电偶极子
  • 1篇通量传输事件
  • 1篇偶极
  • 1篇偶极子
  • 1篇重联
  • 1篇踪迹
  • 1篇午后
  • 1篇南极中山站
  • 1篇雷达
  • 1篇极光
  • 1篇极区
  • 1篇极区电离层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刘瑞源
  • 2篇胡泽骏
  • 2篇杨惠根
  • 2篇胡红桥
  • 2篇徐文耀
  • 2篇杜爱民
  • 1篇陈耿雄
  • 1篇张北辰
  • 1篇杨少峰
  • 1篇陈博
  • 1篇黄际英
  • 1篇刘勇华
  • 1篇周志坚
  • 1篇张清和
  • 1篇邓忠新
  • 1篇艾勇
  • 1篇陈卓天
  • 1篇吴迎燕
  • 1篇刘顺林
  • 1篇韩德胜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磁暴期间几种主要磁扰成分的演化特征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子午链台站的资料,对1997~1999年期间发生的25次磁暴,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相关分析和傅里叶分析三种方法,分3个步骤依次分离出依赖于世界时(UT)的暴时变化(Dst)、依赖于地方时(LT)的...
吴迎燕徐文耀陈耿雄陈博刘晓灿
关键词:DST指数SQSD
文献传递
2004年2月11日Cluster卫星和CUTLASS雷达同时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被引量:6
2008年
本文分析了2004年2月11日11:00-11:40UT期间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等离子体电子及电流试验仪(PEACE)和CUTLASS芬兰雷达对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同时观测.在此期间,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外极隙区附近,并于11:18UT左右穿出磁层顶进入磁鞘,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到了多个FTEs,其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130s.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多点同时观测数据,采用最小方向微分法和时空微分方法,我们推断这些FTEs是尺度大小约为(0.87-1.81)RE的准二维结构,其运动方向为东北方向,与Cooling模型预测方向基本一致.CUTLASS芬兰雷达在相应的电离层区域观测到了明显的"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这些结构与Cluster卫星簇观测的FTEs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FTEs的雷达观测特征.
张清和刘瑞源黄际英M. W. Dunlop胡红桥胡泽骏Y. V. BogdanovaM. Lester
关键词:磁重联
极隙区电离层踪迹研究与空间天气监测
极区是地球开向太空的窗口,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以及磁层动力学过程的效应都会沿着磁力线投影到极区电离层,如极光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极隙区是太阳风粒子可以直接进入地球磁层和中高层大气的唯一区域,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相互...
杨惠根刘瑞源刘顺林胡红桥张北辰UAP团队
关键词:极隙区极光极区电离层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
文献传递
自然正交分量法对地磁数据的处理
<正>地磁观测数据通常包含不同物理过程的贡献,有效地分离不同成分的数据,提取其有用的信息, 成为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对地磁数据中对应于变化场的成分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INTERMAGNE...
陈博徐文耀陈耿雄
文献传递
新疆和田ML7.1地震前ULF电磁辐射的激发机理
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了M=7.1地震.在这次地震发生前,观测到了地震的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前兆.电磁辐射前兆的特点是电位漂移、极化椭圆主轴的垂直方向指向震中和大幅度的电磁辐射.本文根据电磁辐射特征建...
杜爱民周志坚徐文耀杨少峰
关键词:地震
文献传递
新疆和田M_L7.1地震前ULF电磁辐射的激发机理被引量:14
2004年
1996年 11月 19日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了ML=7.1地震 .在这次地震发生前 ,观测到了地震的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前兆 .电磁辐射前兆的特点是电位漂移、极化椭圆主轴的垂直方向指向震中和大幅度的电磁辐射 .本文根据电磁辐射特征建立了地震电磁辐射前兆垂直电偶极子模型 ,并且给出了观测结果的物理解释 .偶极子产生一个不稳定的静电场使水平分量的电位日均值发生明显漂移 ,震前电偶极子中电荷复合放电产生的随机弱电磁噪声造成在ULF频段上水平分量偏振主轴方向偏转 .喀什台站和安西台站观测到的电势比值与模型估计值相近 ,从水平分量判断出偶极子间电流方向向下 ,与垂直电偶极子模型一致 .
杜爱民周志坚徐文耀杨少峰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偶极子
Auroral Electrojet Oval
The auroral electrojet is enhanced in the polar ionosphere associated with charged particle precipitation and ...
B.-H.AhnY.Kamide
关键词:SUBSTORM
文献传递
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温艳波杨惠根韩德胜T.Araki艾勇刘瑞源刘勇华胡泽骏陈卓天邓忠新刘嵘王晶
关键词:KP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