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ZJ0503)

作品数:15 被引量:135H指数:9
相关作者:黄先智杨晓红史东梅施松梅李叶鑫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教育部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石漠化
  • 7篇菌根
  • 6篇桑树
  • 5篇土壤
  • 4篇AM真菌
  • 3篇丛枝菌根
  • 2篇地埂
  • 2篇水分
  • 2篇丘陵区
  • 2篇紫色丘陵
  • 2篇紫色丘陵区
  • 2篇菌根真菌
  • 2篇根际
  • 2篇AMF
  • 2篇丛枝菌根真菌
  • 1篇代谢
  • 1篇代谢过程
  • 1篇氮代谢
  • 1篇地区生态
  • 1篇信号

机构

  • 15篇西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重庆市环境科...

作者

  • 14篇黄先智
  • 9篇杨晓红
  • 5篇史东梅
  • 3篇施松梅
  • 3篇秦俭
  • 3篇李叶鑫
  • 2篇曹敏
  • 2篇汪三树
  • 2篇刘代军
  • 2篇郭彦军
  • 2篇彭旭东
  • 1篇李智燕
  • 1篇刘家艳
  • 1篇唐许
  • 1篇孙正圆
  • 1篇高媛
  • 1篇雷波
  • 1篇陈珂
  • 1篇丁文斌
  • 1篇康健

传媒

  • 6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菌物学报
  • 1篇植物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湿筛(Cаввинов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аввинов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天然林最好,桑埂自然生草地和清草地相对居中,桑埂农地最差;3种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随地埂距离均表现为ASI90cm>ASI60cm>ASI30cm,主要原因在于桑树地埂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影响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距株30 cm以内,而在地埂30 cm以外田面农耕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受桑树地埂影响作用较小。基于Le Bissonnais法快速湿润(FW)处理后土壤团聚体集中分布在0.5—0.25 mm之间,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处理后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1 mm之间。Le Bissonnais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趋势与Cаввинов法一致,3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形维数D、MWD和GMD均表现为FW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LE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危机及菌根桑生物修复潜力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2年
在简要总结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特征、生态威胁及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桑树在石漠化生境中已表现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修复潜力。桑树作为喀斯环境的速生造林树种,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对增加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由于丛枝菌根具有对矿质营养和水分吸收能力强的特殊生理生态功能,刚好与石漠化地区贫瘠和干旱这一主要生态障碍相耦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能进一步扩大桑树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与运输,减轻贫瘠干旱胁迫,加快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提高土壤生物活力,促进植被群落正向演替。种植菌根桑可望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一种新途径。
刘代军涂波施松梅杨晓红黄先智秦俭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修复桑树菌根技术
桑及菌根桑在库区消落带的生态重建功能及应用潜力被引量:11
2016年
三峡工程在提供丰富水电资源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对库区环境、生物、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桑树休眠和生长发育节律与库区水体涨落规律的反向偶联,桑的菌根结构在改善根际土质量,促进桑树水分和养分吸收,增强桑树对盐碱、干旱、重金属的耐受性,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促进桑苗生长,促进植物群落正向演替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周期性水淹的生态特征和岸生植物生态恢复障碍,综述了桑及菌根桑在消落带的生态特性和应用潜力,最后提出了菌根桑生物技术的应用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
刘家艳曹敏唐许杨晓红黄先智秦俭
关键词:AM真菌生态重建消落带三峡库区
石漠化地区桑根际AM真菌多样性及桑壮苗培育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石漠化地区桑树根际AM真菌具有多样性,鉴定了3属(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和巨孢囊霉属)16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石漠化地区AM真菌优势属.以AM真菌和桑苗为试材,网室试验池中分别对生长2个月的无菌根桑苗接种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细凹无根囊霉3个AM真菌菌种,45d后测量接种和不接种桑苗的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生长量和光合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网室中接种45 d的桑苗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38.67±1.44)%,桑苗对真菌菌根依赖性最高达到(203.03±14.93)%,接种菌根桑苗株高、茎粗、叶片数、第五片叶大小、主根长、植株鲜质量、干质量等都显著高于对照,菌根桑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非菌根桑苗.研究结果证明:桑苗对菌根真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提高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接种AM真菌能显著地促进桑苗根系和枝叶的生长,获得健壮的菌根化桑苗.
施松梅陈珂涂波杨晓红黄先智
关键词:石漠化AMF桑树壮苗
菌根桑的促生效应及耐旱生理生化机制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条件下的土壤水势,将桑苗培育450d后,选出大小、长势基本一致的接种桑苗(F+)和非接种桑苗(F-)分别移栽入干旱胁迫基质中,胁迫3d后,进行光合参数及干旱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后桑苗菌根侵染率逐渐升高,150d后趋近于稳定,达(83.27±2.55)%,接种90d菌根促生效应最为显著;桑根系活力随土壤水势的增大而增强,当达到-6.5Mpa时,对照桑根系达到最大值,而接种桑根系活力仍保持增强趋势;接种桑叶片中酶系统活力(SOD,POD,CAT)随胁迫强度增大而增强,总体呈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但均高于非接种桑;随着土壤水势增大,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值下降趋势愈明显,但接种桑相应测量指标始终显著高于对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随土壤水势升高其含量均迅速增加,接种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非接种桑对照.提出菌根桑耐旱生理生化的可能机制是:接种AM真菌能增强桑苗根系的活力,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叶片渗透物质含量,促进桑苗生长,抵御干旱胁迫能力得到增强.
唐许刘代军涂波杨晓红黄先智
关键词:AM真菌石漠化耐旱性
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在共生早期的信号交流被引量:10
2015年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大多数陆生植物互利共生具有广泛的生理生态学意义,而这一生态学功能背后的共生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已探明AM形成前宿主植物根分泌的独脚金内酯促进AMF菌丝分支,分泌的角质单体促进AMF在宿主根中定植;同时,菌根真菌的分支菌丝释放出脂质几丁糖(lipochitooligosaccharides,LCOs)和短链几丁质寡聚物(short-chain chitin oligomers,COs)信号分子诱导宿主基因表达、侧根发育以及形成Ca2+振荡,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AM形成。在能同时形成菌根和根瘤的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日本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植物中,根瘤共生体形成过程所需的若干基因与菌根形成所需的基因有关。这些研究成果为全面揭示菌根共生体发生过程的信号转导奠定了基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宿主植物与AM真菌之间的信号物质及其功能、相关基因及其调控功能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AM真菌共生早期的信号交流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段倩倩杨晓红黄先智
关键词:丛枝菌根信号物质信号转导
石漠化区桑树地埂的土壤水分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生物埂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措施,其对石漠化区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布和有效利用的影响作用明显。本文选取该区4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埂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理化分析及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坡耕地桑树地埂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物埂土壤容重及孔隙状况均以天然林地和桑埂农地较好,桑埂撂荒地和桑埂自然生草地较低,有机质含量也以天然林地最大,桑埂农地次之(41.231g/kg),说明桑埂农地埂坎较其它生物埂蓄水能力强;(2)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以自然生草埂最好,而桑埂清草地、桑埂撂荒地、桑埂农地均存在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的限制土层,其土层分别位于20—30,10—20,30—40cm;(3)土壤持水性能以桑埂自然生草地最差,其中土壤通透库容以桑埂农地最大(1 088.2t/hm2),桑埂自然生草地最小(594.04t/hm2),而有效水库容也以桑埂自然生草地最小(331.68t/hm2),说明其易冲刷侵蚀且抗旱能力弱;(4)土壤容重、孔隙度、粘粒(<0.002mm)含量及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性的主要因素,其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区土壤水分合理利用与季节性干旱调控及土壤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蒋光毅黄先智史东梅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土壤水分地埂桑树
AM真菌与镉互作影响桑生长和无机元素吸收转运被引量:7
2017年
为评价Cd胁迫下接种AM真菌(AMF)对减轻桑树Cd毒害及Cd迁移规律的影响,采用了分室培养法开展试验。在菌根室种植无菌桑苗并接种AMF(Gigaspora rosea),菌丝室设置兼菌丝收集器功能的Cd陷阱。陷阱中的Cd处理浓度为0、5、20、40mg/kg,菌根室每室种植3株桑苗,6个重复,对照不接种AMF。培养60d后检测桑苗的菌根侵染率、不同部位的生长量、AMF菌丝生物量、4种矿质营养元素组分及Cd在AMF菌丝体和桑株中的定位及转运情况。结果表明:在0–40mg/kg的Cd处理下,不接种AMF处理的对照桑,其菌根侵染率、AMF菌丝生物量以及镉含量都为0。接种AMF处理中,当Cd<5mg/kg时,桑苗菌根侵染率、AMF菌丝生物量、桑苗鲜生物量、枝叶中N、K、Ca、Mg以及根系N、K、Ca矿质元素的积累都有促进作用,在5mg/kg时促生效果最佳;当Cd>5mg/kg时,随着Cd浓度的升高,桑苗菌根侵染率、AMF菌丝生物量、桑苗鲜生物量、枝叶中N、K、Ca、Mg以及根系N、K、Ca矿质元素的积累都受到渐强的抑制;陷阱中Cd浓度高低与根系中Mg元素的吸收量之间显著负相关;接种AMF可以显著提高桑株生物量和矿质营养的积累;Cd主要集中在桑苗的根部,Cd处理浓度与AMF菌丝体中以及桑株中的Cd含量均显著正相关;Cd在菌根桑苗中的迁移率(<9%)和不同部位(根-茎、根-叶)的转移系数(<0.1)都极其低。结果证明:Cd胁迫对桑苗的菌根侵染率、营养生长、AMF菌丝生长和矿质吸收(除Mg外)都存在低促高抑的剂量效应;AMF对Cd胁迫有一定的抗性,接种AMF显著促进植物的生长以及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重金属Cd在菌根桑中的分布、迁移是不均匀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王凯渊蒋园园宋文俊刘家艳黄先智杨晓红
关键词:桑树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木本埂>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性越差,导致土壤无效库容越大,坡耕地农作物水分利用困难。(3)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紫花苜蓿埂(0.38 kg·cm-2)>花椒埂(0.25 kg·cm-2)>桑树埂(0.22 kg·cm-2)>自然生草埂(0.18 kg·cm-2),内摩擦角以花椒埂最大(20.76°);生物埂土壤内摩擦角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分散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由于紫色丘陵区生物埂措施对土壤孔隙结构等物理性质具有改良作用,提高了土壤有效库容,这对抵御坡耕地季节性干旱作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增强了土壤抗剪强度,使得地埂抵抗降雨和径流剪切的能力增强,保证了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
汪三树刘德忠史东梅黄先智唐学文李叶鑫甘雪莲
关键词:生物埂蓄水保土坡耕地紫色丘陵区
石漠化区地埂桑根系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在重庆黔江石漠化区,选择飞播天然林为对照,以不同管理措施的地埂桑梯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埂桑根系在田面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水平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客观评价3种梯田管理措施对地埂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并揭示地埂桑的水土保持效应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地埂桑田土壤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系质量都显著低于天然林,但天然林土壤根系总长度显著低于清草地.清草地根系表面积和总长度显著高于农耕地和自然生草地;清草地土壤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系重量离标准株距离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地埂桑田的土壤全磷、全钾、全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天然林,而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林.整体上,离标准株的距离对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3种管理措施中,清草地相对能较好的促进桑树根系合理分布,有利于发挥地埂桑的水土保持效应.
高建花郭娜孙正圆李智燕史东梅黄先智郭彦军
关键词:根系分布土壤养分石漠化水土保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