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49-1976)
- 作品数:15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周良书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劳动话语及其建构方式
- 2022年
- “十七年”电影通过叙事上的剥夺与归还、批评和改造、建构与否定等话语形式在银幕之上实现了劳动对个体的询唤与征召,将社会中游离的个体塑造成了光荣的劳动者。在此,劳动就不仅是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手段,而是成为人获取人之尊严,实现人之为人之本质的过程和方式。劳动本身也由此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唯一合理路径。超越了工具性价值的劳动,也在此转化为人生和世界之意义的源泉,为受众在银幕上构造了全新的劳动观和幸福生活模式。
- 颜汇成刘思雨
-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叙事话语《白毛女》劳动观
- 间性思维下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策略及意义生产被引量:2
- 2023年
-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 熊越
-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文化间性主体间性
- 数字“高热”下电影艺术的时间议题研究
- 2023年
- 在影像时空中,时间作为电影创作与电影本体论的核心议题,一直贯穿横流在电影理论河床中。无论是表现主义电影理论、写实主义电影理论,还是数字化时期的电影学理探讨,都呈现出个体期许通过电影影像进入时间之维,以此认知主体位置和世界存在的愿望。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电影中分屏与多屏、无界与有界、虚拟与现实的不断融合,电影时间的建构模式从构造完整时间体验衍变为形塑时间切片,时间的表现、感知形式在数字技术的具身化中产生了新的变化。
- 刘思雨
- 关键词:数字技术蒙太奇长镜头
- 雅克·朗西埃和纪录片的虚构能力被引量:1
- 2022年
- 本文探讨了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的纪录片概念的含义。对于朗西埃而言,纪录片和虚构并不对立,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与通常被称为虚构的故事电影没有区别。相反,纪录片可以被看作一种虚构电影,它将真实视为一个争论点,而不是一个要产生的效果,以此为虚构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展示出朗西埃如何挑战电影研究史上关于纪录片和虚构电影之间差异的主流观念,并以此重新构建与“政治平等”相关的纪录片问题。
- 王文斌(译)
- 关键词:纪录片电影研究
- 政治传播视域中的领导人形象及其摄影呈现
- <正>将政治传播纳入学术视野,意味着政治与学术的双重"现代化"。综观中国政治传播范畴的学术文献,发现政治传播元理论、领导人形象塑造、政府形象建构等议题均得到了充分书写,这表明"政治"不再讳莫如深,文宣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领...
- 汤天明
- 北京高校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2012年
- "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试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号召学生从自己的校园开始,然后在党政系统中逐级追查,以清除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在这场运动中,北京高校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 周良书
- 关键词:高校中国共产党
- “十七年”电影的幸福主体研究
- 2023年
- “十七年”电影主要以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的感动、喜悦与振奋,以此传达主体的幸福情绪;以主体的歌舞、劳动与主体间的亲密表达行为展现人物的幸福感;以对主体身体姿态的描摹与行为方式的展现,缔造出主体通往幸福生活的主要路径。通过这三种主要形式,影片将银幕中幸福主体劳作、建设的激情自然流溢,以此感染屏幕外的受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和信仰支撑,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价值观构建。
- 刘思雨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人
- 身体的三副面孔——维维安·索布切克电影现象学理论探析被引量:2
- 2022年
-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现象学思潮的代表人物,维维安·索布切克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电影经验研究向“触感”和“具身”维度的转变。“身体”是索布切克电影研究中的根本性思考对象,其电影理论呈现出“身体”的三副面孔:作为主体的“电影身体”;电影观众的感知身体;影像中的泛身体。索布切克的电影现象学理论在数字技术变革的当下和未来都彰显出其普适性的一面,有助于学者建构“影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身体美学。
- 熊越王文斌
- 波罗的海三国的“旅居者电影”:跨国电影的身份范式与对话实践
- 2023年
- 作为跨国电影的新趋势,“旅居者电影”的核心理念是“根植本土的世界主义”。与“口音电影”不同,“旅居者电影”制作人的跨国流动不是出于被迫的流亡、无家可归和流离失所,而是源自对世界的好奇、发现和主动探索,是一种积极的全球化实践。“旅居者电影”弥补了“口音电影”的理论空白,提供了研究跨国电影现象的新范式。近年来波罗的海三国出现了一批典型的“旅居者电影”,展现出多声部、对话性的世界主义风格,进一步丰富了“旅居者电影”的内涵。
- 蒋兰心王文斌
- 关键词:世界主义
- 论影像的可见性与影像的可视化被引量:1
- 2022年
- 影像的“可见”意味着对客体世界和主观内在的混沌显影,而影像的“可视”则意味着将影像中混沌多义的世界转化为可感知把握的概念,并以交互性的手段清晰地传达给受众。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可视化”并非排斥“可见性”,而是转换了问题的关注点,“可见性”不再是质询的中心,而是转化为“可视化”逻辑得以显露的背景和底色。影像可视化也并非是对影像“可见性”特征的排斥,而是在新的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影像“可见性”的进一步发展。
- 刘思雨颜汇成
- 关键词:可见性可视化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