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51098)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相关作者:杨慧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白俄
  • 1篇叙事
  • 1篇乞丐
  • 1篇重读
  • 1篇现代性想象
  • 1篇蒋光慈
  • 1篇风景
  • 1篇哀怨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篇杨慧

传媒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作为革命的“哀怨”——重读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被引量:8
2012年
《丽莎的哀怨》是"普罗"文学中颇具爆破性的"革命"文本。这一文本的读者反应与作家的写作动机之间呈现出巨大差距,这不仅制造了蒋光慈的个人悲剧,而且揭示了"普罗"文学革命叙事的不同路向。作者将"丽莎"这个流亡中国的白俄妓女塑造成了一个承载着流离之苦的"他者",并通过这一形象书写了革命者的"哀怨"。作品正面描写并歌颂了革命之路上的痛苦与感伤,但也因此冲击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成为蒋光慈这位"不合时宜的诗人"的最后绝唱。
杨慧
关键词:蒋光慈白俄
苦难的“风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白俄乞丐叙事被引量:1
2013年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白俄叙事中,白俄乞丐构成了一个常见却又独特的人物谱系。白俄乞丐用他们西洋化的乞讨方式改变了中国作家对乞丐的"刻板印象",而随着乞丐尊严问题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作家也展开了对人的尊严乃至国民性问题的重新思考。而深入考察这一叙事的建构过程,更可以发现中国作家在白俄乞丐的苦难面相上描画了一副"文明"妆容,也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误读",中国作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性想象。
杨慧
关键词:叙事现代性想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