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117)

作品数:21 被引量:276H指数:14
相关作者: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张文翔杨明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剖面
  • 7篇盆地
  • 7篇贝壳堤剖面
  • 6篇化石
  • 5篇同位素
  • 5篇柴达木盆地
  • 4篇碳酸
  • 4篇碳酸盐
  • 4篇土壤
  • 4篇环境意义
  • 4篇古环境
  • 4篇古土壤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气候
  • 3篇古环境意义
  • 3篇贝壳堤
  • 2篇氧同位素
  • 2篇元素地球化学
  • 2篇碳酸盐沉积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安徽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8篇张虎才
  • 15篇雷国良
  • 14篇常凤琴
  • 13篇张文翔
  • 12篇樊红芳
  • 12篇杨明生
  • 9篇牛洁
  • 8篇陈玥
  • 4篇杨伦庆
  • 4篇庞有智
  • 3篇李斌
  • 3篇类延斌
  • 3篇蒲阳
  • 2篇李春海
  • 1篇明庆忠
  • 1篇唐领余
  • 1篇万和文

传媒

  • 8篇第四纪研究
  • 3篇Scienc...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Scienc...
  • 1篇第八届全国同...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稀土元素指标δCe-∑REE对沉积相的指示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对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小狐山剖面沉积物中酸溶组分稀土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指标、分布模式的分析,讨论了剖面中稀土元素指标δCe-∑REE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稀土元素丰度均值为7.24μg/g(不包括Y),其中LREE含量占稀土总量的88.67%;且各层的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但各相位地层的LREE富集程度与分配模式存在差异。由于小狐山剖面中沉积地层的自身岩性、沉积粒径、矿物结构组成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可能会引起REE分异。因此,通过δCe-∑REE图并结合三次回归曲线,可以很好地将不同沉积相得物质有效的区分开来。小狐山剖面除极少数的几个样品(水下沉积砂)之外,其余的均落在三次多项式回归曲线上部;而风成砂层则几乎全部落在回归曲线之下;此外,对于风沙-河流作用下的混合样品也有较好识别,河流过渡相的样品则分布在曲线上或与之相邻近。此研究结果得到了柴达木贝壳堤沉积物的REE数据的验证,运用此方法可以为直观的判别剖面中的不同沉积相,并为定量化划分地层提供依据。
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类延斌常凤琴蒲阳庞有智
关键词:稀土元素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_1SS_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被引量:27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杨明生张虎才雷国良张文翔樊红芳常凤琴牛洁陈玥
关键词:分子化石
Geo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lacustrine deposits from Qaidam Basin被引量:9
2009年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analysis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at the Shell Bar section from Qaidam Basin, we studied the geochemical fractionations of REE in paleolake deposits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E concentration in AS (acid soluble) and AR (acid residual) fractions are 20.9 μg/g and 95.4 μg/g (except element Y) individually, showing a strong RE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S and AR fractions. However, the two types of fractions (AS & AR) have similar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which are slightly rich in light earth rare elements (LREEs), with slightly right-tilting and negative Eu anomaly. The LREE of AR is richer than that of A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EE in AS, AR and other proxies. It indicated that the lacustrine deposition had different material sources and experienced varying geochemical procedures.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REE and the content of fine grain-size (<4 μm) of the sediments, Rb/Sr ratio and Mn concentration showed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E in acid soluble and residual fractions bea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s, which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local environment. The REE of acid soluble fra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leoclimatic changes in the lake catchment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lake itself.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δCe and (La/Yb)n could be used as proxies of the reduction-oxidation conditions and furthermore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e lake level fluctuations. Using these proxies, we reconstructed the paleoclimate and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history during the high lake level period lasting between 43.5 and 22.4 cal. ka BP.
ZHANG HuCaiZHANG WenXiangCHANG FengQinYANG LunQingLEI GuoLiangYANG MingShengPU YangLEI YangBin
关键词:RAREFRACTIONATIONPALEOCLIMATE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被引量:23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樊红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气候
洛川黄土剖面S_4古土壤及相邻黄土层分子化石与植被变化被引量:20
2007年
利用GC-MS对洛川剖面S4古土壤及相邻L5,L4部分黄土样品的分子化石进行连续检测,获得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类异戊二烯等丰富的类脂物分子,结合剖面高密度样品室内磁化率和粒度的测定结果,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植被演化历史.依据正构烷烃与磁化率和粒度的相关性,结合CPI指标认为黄土-古土壤样品中的分子化石虽然受异地源有机质的可能影响,但它们的相关性证明源自样品中的分子化石真实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形成时期的植被状况.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与磁化率和粒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在气候环境由冷干向暖湿变化时表现为较好的同步性;但在环境恶化过程中ACL记录则相对滞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及比值参数揭示:在黄土沉积L5向古土壤S4过渡过程中以C29为主峰,显示以木本输入为优势;在古土壤S4发育时期,以C31为主峰,显示草本比例相对增大、木本比例相对减小,具明显的草本输入优势.正构烷烃分析结果揭示:洛川剖面S4古土壤形成过程中以草本植被为主,没有发育典型的树林植被.
张虎才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常凤琴蒲阳樊红芳
关键词:洛川黄土分子化石
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水文与湖泊演化及其巴丹吉林沙漠大型沙丘的形成被引量:20
2006年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是维持中国西部现今极端干旱区绿洲、湖泊和地下水位变化的绝对主导因素。极少的年降水量和年际—季节降水分布的不均性、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稀少而水量有限的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过度的水资源利用是导致目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在这样一个大的气候背景条件下,人类不合理、不科学的活动可以夸张的放大和加速生态系统的恶化程度和速度,而要维持、改善和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则需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人力、资金投入。地质断裂带不但具有蓄水、导水的作用,还具有隔水作用;断裂体系中含水量的丰寡与断裂的性质(张性或压性)、发育的地质部位和年代等因素有关。断裂构造对水的这种蓄—导—隔作用,在不同地理单元是不同的:在地势较高的部位以导为主,在低洼的地方则以蓄为主,而在前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则以导—隔为主。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变化和水资源(或潜在水资源)量的大小是以地表径流补给为主、地下水为辅,是区域蒸发、蒸腾和水资源利用之间平衡过程的表现;而在巴丹吉林沙漠区,特别是其东南部众多的湖泊区则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加之以古水为辅。虽然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巴丹吉林沙漠内部高大沙丘和湖泊形成时期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但是我们却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高大沙丘形态的维持与湖泊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直接通过阿尔金山断裂体系对额济纳盆地和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水量的贡献是否真正存在还缺乏地质证据或者至少是十分有限。对中国西部干旱—极端干旱区水资源进行科学而深入、系统而规范、全面而统一的调查和规划,调整和协调,采用科学的流域管理模式,利用生态修复、动态调控、工程保障等措施对于维持整个流域�
张虎才明庆忠
关键词:极端干旱区巴丹吉林沙漠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被引量:35
2007年
利用常规14C、加速器(AMS)和230Th等测年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化石贝壳、湖泊沉积(包括现代沉积)样品有机质(包括碱性残留和胡敏酸组分)、碳酸盐(CaCO3)和剖面顶部石盐(NaCl)晶体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品测年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对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记录的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得出察尔汗古湖高湖面形成于约39·7~17·514CkaB·P.;研究证明柴达木盆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很低,且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藻类和微生物,受老碳和溶解物质影响强烈,因此必须经过多种方法综合测年才能比较可靠地确定所测样品的形成年代;测年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来源于样品自身元素(同位素)的特性和沉积过程中再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放射性14C产生过程的不稳定性;对比发现贝壳化石老于同层位有机质14C年龄15~18ka,这可能与柴达木盆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古湖泊面积及水体有关;同时,不平衡铀系测年在确定开放体系矿物晶体年代应用中的可靠性尚须进一步深入分析,其机理也还需要探讨和实验研究。
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张文翔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贝壳堤
古湖相碳酸盐沉积和化石贝壳的^87Sr/^86Sr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位于极端干旱区的额济纳盆地,是我国内陆地区代表性的盆地之一。这里不仅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脆弱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平缓的戈壁滩下面,沉积有厚达200~400余米的古湖相地层。盆地东南与最高达近500m沙丘的巴丹吉林沙漠比邻,构成了特征性的盆地一沙漠系统,是世界少有的自然景观,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张虎才雷国良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古湖泊碳酸盐沉积湖相地层额济纳盆地贝壳化石
柴达木察尔汗贝壳堤剖面Sr同位素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4
2007年
根据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酸不溶组分和酸溶组分的提取及其87Sr/86Sr的测定,结合沉积物中Rb/Sr的变化,指出Sr同位素组成特征可有效指示源区化学风化和沉积区古环境变化;依据酸溶组分中盐度指标Sr/Ca,Sr/Ba值与Sr同位素组成曲线的对比分析,揭示酸溶组分Sr同位素可以较好的指示水体形成时的盐度。通过分析贝壳堤剖面化学风化和部分盐度变化过程,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39.6~17.1kaBP(未经校正的AMS14C测年结果,全文同)湖泊高湖面的演化历史。
牛洁张虎才常凤琴陈玥樊红芳张文翔杨明生雷国良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环境变化
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
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牛洁常凤琴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演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