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207)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立崔春艳张敏何浩强钟锐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病
  • 1篇占位
  • 1篇占位性
  • 1篇占位性病变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上皮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直肠肿瘤
  • 1篇人支气管上皮
  • 1篇上皮
  • 1篇术前
  • 1篇术前放化疗
  • 1篇气管
  • 1篇气管上皮
  • 1篇肿瘤
  • 1篇周期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周期
  • 1篇疗效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李立
  • 2篇崔春艳
  • 1篇彭燕
  • 1篇李冰
  • 1篇刘启才
  • 1篇彭杰
  • 1篇钟锐
  • 1篇何浩强
  • 1篇刘立志
  • 1篇李晓艳
  • 1篇王颖峰
  • 1篇曾智帆
  • 1篇张敏
  • 1篇张敏

传媒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siRNA沉默LBH基因促进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周期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利用合成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观察LBH(limb-budand heart)基因表达下调对16HBE细胞周期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脂质体2000转染靶向LBH基因的siRNA到16HBE细胞,荧光定量RT-PCR检测siRNA转染后LBH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LBH基因沉默后16HBE细胞周期的改变,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LBH基因沉默后细胞周期素E1和E2表达水平。结果:50 nmol/L siRNA转染16HBE细胞48 h后,LBH基因的表达水平只有对照组的14%;siRNA转染16HBE细胞48 h,其G1期细胞百分率比对照组减少9.28%,而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14.08%;16HBE细胞在50nmol/L siRNA的转染后,细胞周期素E2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2倍,而细胞周期素E1的表达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结论:靶向于LBH基因的siRNA能有效沉默16HBE细胞中LBH基因的表达,LBH基因的表达下调促进了16HBE细胞周期G1/S期的进展;细胞周期素E2的表达上调参与了LBH沉默导致的细胞周期G1/S期的进展。
刘启才王颖峰杨春祥李晓艳彭燕彭杰李冰李立
关键词:RNA干扰基因16HBE细胞细胞周期
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的螺旋CT图像资料及术后病理资料,分析放化疗前后肿瘤最大浸润深度、肿瘤长径、肿瘤外缘距直肠筋膜的最短距离、肿瘤下缘距肛缘最短距离、淋巴结数目及短径的差异,分析放化疗后短径≥5mm淋巴结数目与术后病理检出阳性淋巴结数目的相关性。[结果]CT图像显示,放化疗后较放化疗前的肿瘤最大浸润深度、肿瘤长径显著性减小,肿瘤外缘距直肠筋膜的最短距离、肿瘤下缘距肛缘最短距离显著性增大,淋巴结数目显著减少。病理检出阳性淋巴结个数与放化疗后CT图像所示短径≥5mm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r=0.287,P=0.013)。[结论]螺旋CT在评价放化疗对直肠癌T、N分期的治疗效果上具有重要价值。
张敏崔春艳曾智帆刘立志李立
关键词:直肠肿瘤螺旋CT术前放化疗病理
B值800s/mm^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3
2011年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钟锐张敏何浩强崔春艳李立
关键词:肝脏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