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3059)
- 作品数:16 被引量:194H指数:7
- 相关作者:廖敏杨生茂刘光荣徐培智张楠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生物质焦对冷浸田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索生物质焦在冷浸田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改良冷浸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D优202水稻为材料,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用量生物质焦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质焦能够提高冷浸田早期土温,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水稻分蘖期干物质积累明显,比对照增加17.6%~22.7%;增施生物质焦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8.7%~14.8%,水稻产量先随生物质焦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当用量超过2 250 kg/hm2时产量下降。经过回归分析,计算出最高产量生物质焦用量为2 238.8 kg/hm2。[结论]生物质焦能提高水稻生长发育前期土壤温度,解决冷浸田山阴水冷、水稻前期生长缓慢、易僵苗等问题,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提高水稻产量。生物质焦可以作为冷浸田的一种改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 王文军张祥明凌国宏
- 关键词:冷浸田
- 基于反射光谱和主成分分析的生物炭快速溯源鉴别研究
- 2012年
- 快速鉴别生物炭源质对生物炭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14种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校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样本光谱进行数据压缩和主成分提取。由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构成的二维分布图显示了不同源质生物质的样本分布特点。由前3个主成分构成的线性鉴别模型(PC-LDA)应用于验证集样本预测效果最佳,判错个数最少。实验结果表明,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实现生物炭源质的快速鉴别与诊断。
- 杨海清杨生茂
- 关键词:生物炭光谱技术主成分分析
- 蚯蚓水解液对草莓白粉病的抑制效果初探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蚯蚓水解液对草莓白粉病孢子抑制及田间防效试验,探讨对草莓白粉病的抑制潜力。结果表明,蚯蚓水解液对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草莓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为总氨基酸21.81 mg·L^(-1)。田间防效表明,在草莓白粉病发病期,连续3次喷施蚯蚓水解液,草莓白粉病能被有效控制,防效为80.7%~90.0%,蚯蚓水解液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的喷施浓度以50~100倍液较为适宜。同时蚯蚓水解液的使用不会对草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是促进草莓生长发育,对有益生物也无不良影响,说明蚯蚓水解液在草莓生产上具有很好的防病和促进生长的应用前景。
- 黄宇李国雷廖敏韩东道张楠陈娜
-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
- 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研究我国冷浸田主要分布的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特征,通过与当地高产田土壤微生物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冷浸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70.98~356.61mg/kg)总体低于高产田,差异显著(P<0.05);冷浸田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的平均值分别为高产田土壤的53.93%,43.33%,47.32%,51.98%,44.83%,47.80%。表明我国冷浸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偏低且活性弱。但是,可培养的硫化细菌数量(平均16.21×106个/g土)和铁还原菌数量(平均9.28×107个/g土)高于高产田土壤中可培养的硫化细菌数量(平均13×106个/g土)和铁还原菌的数量(平均7.32×107个/g土),说明我国冷浸田土壤中硫化氢和亚铁浓度较高。因此,只要有针对性的改良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冷浸田土壤肥力将大大提高。
- 柴娟娟廖敏徐培智解开治徐昌绪刘光荣杨生茂
- 关键词:冷浸田铁还原菌
-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1年
-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 廖敏彭英陈义谢晓梅吴春艳唐旭刘玉学杨生茂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水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 外源S^(2-)抑制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半效应浓度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S2-是冷浸田类低产稻田中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探讨S2-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特征,可为揭示冷浸田土壤S2-毒害临界值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S2-毒害,设外加S2-0、10、50、100、300、600和1200 mg/kg,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调查水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结果】在含一定S2-本底(12.08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随外源S2-的加入量增加,对水稻生长的抑制逐步增强。当外源S2-浓度超过5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5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S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随外源S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和微生物总量都随外源S2-处理水平的增大而降低,硫化细菌总量随之增加,土壤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微生物总量)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供试土壤S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S2-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综合结果。可见,供试土壤S2-浓度40 mg/kg为导致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结论】土壤中S2-超过一定浓度将对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产生显著负效应,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导致供试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当供试土壤中S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 谢晓梅廖敏张楠徐培智徐昌旭刘光荣
- 关键词:硫离子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活性
- 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特征分析被引量:85
- 2012年
- 研究我国冷浸田主要分布的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样品的养分特征,通过与当地高产田土壤养分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冷浸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3.76~21.52g/kg)和全磷含量(2.78~11.36g/kg)总体高于高产田,部分差异显著(P<0.05);全氮含量(1.39~2.24g/kg)总体略高于高产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有效锌含量(4.92~11.03mg/kg)总体高于高产田的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我国冷浸田的潜在生产力比较高。但是,与高产田相比,我国冷浸田土壤pH值显著偏低(4.47~5.32),致毒因子还原态硫含量(296.12~3 069.33mg/kg)和亚铁含量(160.28~3 786.12mg/kg)却显著偏高(P<0.05),同时,部分地区冷浸田土壤速效磷(1.90~30.20mg/kg)和速效钾(1.30~111.70mg/kg)养分显著缺失(P<0.05),表明这几种养分指标是影响我国冷浸田生产力的重要障碍因子,因此,只要有针对性的改良上述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其必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战略资源。
- 柴娟娟廖敏徐培智解开治徐昌绪刘光荣杨生茂
- 关键词:冷浸田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
-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集雨区苗木地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定位研究方法,以合溪水库集雨区苗木种植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撒施(对照)、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区外设置植草缓冲带、条施、穴施6种施肥管理处理小区,探究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合溪水库集雨区苗木地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筛选最佳施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苗木地地表径流年总氮素径流流失通量大小顺序为:撒施(对照)>覆膜>条施>穴施>区外植草缓冲带>秸秆覆盖,撒施(对照)、地膜覆盖、条施、穴施、区外设置植草缓冲带和秸秆覆盖6种施肥管理模式下的年总氮素径流流失通量分别为35.61,18.30,15.86,12.94,8.18,3.44kg/(hm2·a),说明穴施、区外设置植草缓冲带和秸秆覆盖是较佳的施肥管理模式,将其优化组合后会显著消减水库集雨区苗木地径流氮素流失及其对水库水质的潜在影响。此外,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苗木地径流水样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为颗粒态氮,其次为硝态氮,其中,撒施(对照)、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区外植草缓冲带、条施和穴施年均流失的颗粒态氮占流失总氮的比例分别为69.11%,68.87%,68.04%,61.89%,61.17%和65.09%;年均流失的硝态氮占流失总氮的比例分别为23.18%,23.36%,20.21%,27.20%,32.02%和28.71%。
- 叶照金廖敏黄宇吕婷沈杰张云
- 关键词:地表径流氮素流失
- 南方地区冷浸田分类比较及治理策略被引量:7
- 2015年
- 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比较南方地区8个省份的冷浸田特征,剖析冷浸田分布、形成机制,阐明影响南方地区冷浸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障碍因子及其特性,提出冷浸田概念,探讨各种综合治理利用技术,并根据不同冷浸田的治理措施,提出基于犁底层分布、地理环境、特殊土壤类型、冷浸特征等冷浸田典型特征的分类框架,归纳冷浸田分类整理技术、发展演变规律,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 吕豪豪刘玉学杨生茂邹平刘光荣徐昌旭
- 关键词:冷浸田水稻土中低产田改良
- Fe^(2+)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4年
- 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亚铁毒害,研究了土壤-水稻-亚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加Fe2+不同处理水平(0、100、200、400、800和1600 mg/kg)对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相关生理指标、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一定亚铁本底(207.77 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外源性Fe2+的加入将逐步抑制水稻生长、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外源Fe2+浓度达10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Fe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同时随外源Fe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功能菌系总量(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铁还原菌总量总体是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平稳降低。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表明,外源Fe2+浓度100mg/kg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铁还原菌)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供试土壤亚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亚铁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结果。综上结果可知,外源Fe2+浓度100 mg/kg为导致供试土壤中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进而推知,本研究所用土壤对水稻生长和微生物活性的亚铁毒胁迫临界浓度约为300 mg/kg(含本底),Fe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 陈娜廖敏张楠徐培智解开治徐昌旭刘光荣
- 关键词:亚铁离子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