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12534)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5
相关作者:郑立蒋凤华赵美丽王晓艳冯丽娟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扇贝
  • 3篇栉孔扇贝
  • 2篇氧化酶
  • 2篇氧化酶活性
  • 2篇石油烃
  • 2篇酶活性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酶
  • 2篇抗氧化酶活性
  • 2篇活性
  • 2篇过氧
  • 2篇过氧化
  • 1篇单细胞
  • 1篇单细胞凝胶
  • 1篇单细胞凝胶电...
  • 1篇电泳
  • 1篇毒性
  • 1篇血淋巴
  • 1篇血淋巴细胞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5篇蒋凤华
  • 5篇郑立
  • 4篇王晓艳
  • 4篇赵美丽
  • 3篇冯丽娟
  • 2篇陈军辉
  • 2篇高伟
  • 1篇曹为
  • 1篇王小如
  • 1篇王振
  • 1篇许振华

传媒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原油污染对栉孔扇贝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crude oil,WSF)为污染物,采用暴露实验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消化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WSF污染下,鳃和消化腺组织SOD和CAT酶活性随暴露时间增加一般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时间随浓度不同而变化。第1天时消化腺SOD在0.08 mg/L浓度下被诱导,而后随时间增加表现为抑制效应;浓度为0.21和0.88 mg/L时消化腺SOD酶活性被抑制,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活性增加。暴露时间为4 d时,石油烃浓度在0.08和0.88 mg/L时鳃组织SOD酶活性均被抑制,而浓度为0.21 mg/L时被诱导。消化腺和鳃组织SOD可以作为扇贝被污染胁迫的指标。
蒋凤华高伟赵美丽王振郑立
关键词: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
超声波提取-荧光法测定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被引量:7
2012年
建立了一种超声波提取-荧光法测定贝类体内石油烃的快速方法,采用正交实验对提取溶剂、提取次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洗脱溶剂等因素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提取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70×10-6,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6.5%~96.9%。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得青岛近海湖岛和沙子口两个区域扇贝体内石油烃含量分别为164.14×10-6dw和119.52×10-6dw,污染指数分别为1.3和0.95,表明湖岛海域贝类受石油烃污染严重。
蒋凤华赵美丽王晓艳郑立陈军辉王小如
关键词:贝类石油烃超声波提取荧光
石油烃对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为研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0.08、0.21和0.88mg·L-1石油烃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中石油烃背景浓度为0.04mg·L-1。结果显示,低浓度(0.08mg·L-1)的石油烃短期(<7d)内即可导致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并且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石油烃浓度达0.88mg·L-1时,DNA损伤程度已非常严重。3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研究表明,彗星实验是检测石油烃对海洋贝类DNA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贝类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有望成为石油烃污染的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海洋污染的早期预警监测。
王晓艳蒋凤华冯丽娟高伟赵美丽郑立
关键词:石油烃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
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栉孔扇贝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消化盲囊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探讨不同浓度(对照、0.18、0.32和0.51mg.L-1)原油水溶性成分(WSF)在不同时间(1、2、4、7、10d)对栉孔扇贝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WSF对扇贝鳃和消化盲囊中SOD和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时间随WSF浓度的不同而变化。各实验组鳃中MDA含量自第4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0.18mg.L-1浓度组消化盲囊中MDA含量低于对照组,0.32和0.51mg.L-1浓度组消化盲囊中MDA含量一般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显示,第2~10天消化盲囊中SOD活性与WSF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消化盲囊中SOD活性更可能作为石油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王晓艳冯丽娟蒋凤华郑立赵美丽许振华
关键词:栉孔扇贝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
六溴环十二烷和四溴双酚A对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被引量:5
2013年
研究了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四溴双酚A(TBBPA)对4种常见海洋微藻(叉鞭金藻、中肋骨条藻、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HBCD对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急性毒性试验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EC50)分别为0.90 mg/L和0.45 mg/L,TBBPA对叉鞭金藻、中肋骨条藻和小球藻的96 h-EC50依次为5.71 mg/L、18.08 mg/L和4.71 mg/L。在可助溶浓度范围内未能检测到HBCD对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以及TBBPA对三角褐指藻的96 h-EC50。分析结果表明,HBCD对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属于极高毒性物质;TBBPA对叉鞭金藻和小球藻属于高毒性物质,而对中肋骨条藻属于中毒性物质。
王晓艳蒋凤华曹为陈军辉郑立冯丽娟
关键词:海洋微藻急性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