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
欢迎来到佛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121013)
作品数:
1
被引量:0
H指数:0
相关作者:
谢正波
王亚利
叶娟
郝少杰
涂玉兵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篇
理学
主题
1篇
扫描隧道显微...
1篇
手性
1篇
酞菁
1篇
酞菁铜
1篇
自组装
1篇
非手性
1篇
半金属
1篇
BI
机构
1篇
西南大学
作者
1篇
孙凯
1篇
陶敏龙
1篇
王俊忠
1篇
肖华芳
1篇
涂玉兵
1篇
郝少杰
1篇
叶娟
1篇
王亚利
1篇
谢正波
传媒
1篇
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1篇
2016
共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非手性的酞菁铜分子在Bi(111)表面上的手性特征(英文)
2016年
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LT-STM)研究了酞菁铜(CuPc)分子在Bi(111)表面上的吸附和手性自组装结构。由于较弱的分子-衬底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在液氮温度(78 K)下吸附在Bi(111)表面上的单个CuPc分子围绕着分子中心发生旋转,直到遇到其他分子形成团簇为止。随着分子覆盖度的增加,CuPc分子形成了自组装分子单层。高分辨S TM图表明,非手性的CuPc分子出现了手性特征:两个相对的酞菁基团发生了弯曲。当覆盖度超过一个分子层,酞菁铜分子的吸附取向由"平躺"转变到"站立"姿态。我们认为,酞菁铜分子的手性起源是由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一种是分子-衬底之间的非对称电荷转移,另一种是相邻分子间的非对称性的范德华力作用。
叶娟
孙凯
陶敏龙
涂玉兵
谢正波
王亚利
郝少杰
肖华芳
王俊忠
关键词:
酞菁铜
扫描隧道显微镜
自组装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