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ZC--02)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林茂林更铭王雨项鹏杨清良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影像
  • 1篇植物
  • 1篇图像
  • 1篇图像采集
  • 1篇种群
  • 1篇自动识别
  • 1篇物种
  • 1篇物种组成
  • 1篇海洋浮游植物
  • 1篇黑潮
  • 1篇浮游植物

机构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2篇王雨
  • 2篇林更铭
  • 2篇林茂
  • 1篇杨清良
  • 1篇项鹏

传媒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流式影像术在海洋浮游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海洋浮游植物支撑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对其种类的定性识别、鉴定和细胞数量的定量分析是海洋科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流式影像术在海洋浮游植物形态特征识别与快速定量检测上是目前先进和可行的方法,它综合了流式细胞术和图像显微识别的技术优点,不但能够对快速流动状态中的海洋浮游植物进行相应的参数检测,而且可以获取流动过程中清晰的图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图像处理和特征筛选,实现海洋浮游植物有效的自动识别。通过对流式影像术的原理、测定方法、技术特点及其发展动态等的综述,认为基于流式影像术对高速运动的浮游植物图像的清晰实时采集,可以有效地对图像进行模式的识别和分类。它是一种理想和实用的方法,将为海洋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实时、快速、高效平台,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王雨林茂林更铭项鹏
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图像采集自动识别
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被引量:6
2012年
分别对1996年5月和1997年7月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51个采样站位的87份网采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束毛藻种群的物种构成和丰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动力条件、温盐、营养盐及其他元素对束毛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束毛藻种群由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y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组成,前者分布最为普遍,检出率100%,丰度最大。1996年5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44.55×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1%,在吕宋海峡密集,总体呈观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态势。1997年7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152.72×10~2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9%,除吕宋海峡外,台湾东北部海域为次高值区,总体呈现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态势。较之邻近海区结果,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的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高于太平洋赤道热带海域、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东海产卵场,低于台湾海峡西侧20 m以浅和东海低氧区。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的丰度分布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黑潮流向所决定,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利于束毛藻的增殖,束毛藻的丰度分布与Fe、P等化学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
王雨林茂杨清良林更铭
关键词:物种组成黑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