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ZH253)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姚江龙王创业魏捷张蕊汪芳启更多>>
相关机构:阜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网络集群行为
  • 3篇集群行为
  • 2篇舆论
  • 2篇突发事件
  • 2篇网络
  • 2篇网络事件
  • 2篇网民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2篇个案
  • 2篇高校
  • 1篇大学生
  • 1篇对立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分析
  • 1篇心理特征
  • 1篇应急
  • 1篇舆论监督
  • 1篇舆论生成
  • 1篇社会突发事件

机构

  • 12篇阜阳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姚江龙
  • 3篇王创业
  • 2篇魏捷
  • 2篇张蕊
  • 1篇曲欣欣
  • 1篇汪芳启

传媒

  • 4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编辑之友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媒介环境下高校应急管理策略
2013年
高校推动内涵式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近年来.高校既深受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的投射与影响.也因内部建设不足而造成自身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不利于高校内涵建设。复合媒介环境是指在各类新兴媒介的普及和交替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环境.其重要特征在于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
姚江龙魏捷
关键词:媒介环境高校社会突发事件内外部环境内涵式发展媒介影响力
被框架的网络事件:用对立制造认同——以2014年网络热点事件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矛盾与阶层对立随着经济增长日益显现,官民对立、强弱对立、善恶对立等对立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能迅速扩散与事件本身被框架为"对立事件"有直接关系。少部分能脱颖而出的网络事件正是采用了二元对立框架事件的策略,以契合网民的现实社会情绪,刺激事件迅速扩散形成网络舆情。
王创业张蕊
关键词:对立网络事件
论网络群体事件中主流媒体的引导策略
2014年
社会转型期,触动多方利益的改革加速推进,选择网络主张权利、发表意见的诸多集群行为、抗争行为剧增,进而形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的作用力源泉在于广泛集群的网民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科学有效地处置网络群体事件,必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这是"媒体人"之共同责任。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中独具权力话语优势,这进一步强化了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使其注定成为处置网络群体事件的媒体引导者。为此,在应对突发网络群体事件时,主流媒体应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减少舆论非常态聚集,因势利导,努力提高网络群体事件的引导力与化解力,强化正确的民意走向,确保在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中站稳地位、站正位置、发出声音。
姚江龙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主流媒体权力话语
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现象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社交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欢和深入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社交媒体沉迷现象。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数据,利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进行分析,获得"自控能力、情绪发泄、生活失轨"等3个沉迷因子,并将大学生社交自媒体使用综合指数与大学生自媒体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提出"多重的感官刺激加速自控弱化、便利的自主表达诱发情绪发泄、异化的人际交往导致正常脱轨"等影响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因素。
曲欣欣姚江龙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沉迷
高校突发事件舆论生成与引导被引量:6
2012年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状况直接影响事件有效处置。分析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在主体、客体和载体等方面呈现的特殊状态,从舆论爆发、持续和消失等环节探寻其生成演变规律,构建引导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姚江龙魏捷
媒介报道对在地市民关于城市形象态度的影响研究
2015年
研究发现城市形象应由两个"形象场"构成,其一是大众传播媒介构建的"媒介形象场",其二是由人际传播构建的"人际形象场"。本研究以媒介报道会对在地市民的城市形象态度产生影响为假设前提,通过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的方法发现媒介报道几乎不能够影响在地市民的城市形象态度,即"人际形象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也意味着通过媒介报道的做法只能改变一个城市的"媒介形象场",并不能达到全方面构建城市形象的目的。
王创业张蕊
关键词:媒介报道城市形象
网络集群行为的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网络集群行为在生发演变中存在多重力量的联合作用与共同驱动。现实社会的刺激驱动是诱发力,大众传媒的传播驱动是引导力,广大网民的参与驱动是推动力,道德认知的影响驱动是操控力,处置部门的干预驱动是博弈力。
姚江龙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驱动力
网络集群行为生发演变分析——以“李刚门”事件为个案
2013年
网络集群行为的生发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天崖论坛关于"李刚门"事件的网民讨论主帖为研究资料,量化分析相关热门主帖的呈现情况及其核心范畴内涵,从社会宏观、群体中观和个体微观等三个维度切入,探寻"社会结构压力、政府行为失范、媒体传播推动"的累积效应,"普遍情感、极化作用、行动动员"的粘合作用,以及"公民意识、从众心理、宣泄欲望"的感染影响,进而深入把握网络集群行为生发演变的驱动动力。
姚江龙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
挟“网意”以令“民意”:网络事件中意见的形成及宰制研究——以张绍刚“毒舌”事件为例
2015年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的风吹草动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某些影响,而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所谓的"民意"不过是被"框架"了的和被一些情绪较为激动的网友所控制的。网络事件中,真正的"民意"是被挟持的,而不被接纳和被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面对这些"网意"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纾解社会戾气。
王创业
关键词:民意沉默螺旋
网络舆论监督中群体极化倾向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众乐于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实施舆论监督。与此同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使得网络舆论呈现非常态集合,给网络舆论监督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真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中群体极化现象成因,提出了规避群体极化、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策略。
姚江龙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网络舆论监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