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2010C12008)

作品数:8 被引量:60H指数:6
相关作者:郑荣泉宋婷婷赵蒙蒙胡文芳严红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绍兴市第一中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棘胸蛙
  • 3篇病原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两栖
  • 2篇两栖动物
  • 1篇单胞菌
  • 1篇养殖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水平
  • 1篇杂交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水温
  • 1篇饲料
  • 1篇饲料营养
  • 1篇饲料营养水平
  • 1篇气单胞菌
  • 1篇蝌蚪
  • 1篇温度
  • 1篇两栖类

机构

  • 7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金华职业技术...
  • 1篇绍兴市第一中...

作者

  • 7篇郑荣泉
  • 4篇宋婷婷
  • 3篇赵蒙蒙
  • 2篇于晓云
  • 2篇陈平
  • 2篇陈雯
  • 2篇黄华
  • 2篇严红
  • 2篇胡文芳
  • 1篇董宝娟
  • 1篇叶容晖
  • 1篇郑善坚
  • 1篇颉志刚
  • 1篇张加勇
  • 1篇闵金金
  • 1篇徐智威
  • 1篇叶书培
  • 1篇张俊美
  • 1篇李明

传媒

  • 2篇生命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福建水产
  • 1篇华东森林经理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渐渗杂交在两栖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2013年
渐渗杂交在进化过程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些年,两栖类的渐渗杂交例子不断被报道。文章归纳了国内外两栖动物渐渗杂交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并且总结了过去几百年间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渐渗杂交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两栖类渐渗杂交的研究展望。
叶书培陈雯闵金金郑荣泉
关键词:两栖动物渐渗杂交
棘胸蛙歪头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分离并鉴定棘胸蛙歪头病病原。[方法]从患歪头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体内分离到致病菌,分别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除口服方式外,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鉴定致病菌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而对吡哌酸、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不敏感。[结论]棘胸蛙歪头病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
李明宋婷婷郑荣泉郑善坚胡文芳骆艺元严红
关键词:棘胸蛙DNA药敏试验
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显著。动物蛋白含量最高的Ⅰ组饲料喂养的蝌蚪于70 d左右进入变态期,80日龄时的体重为0.625 g;动物蛋白含量最低的Ⅵ组饲料喂养的蝌蚪进入变态期最晚,90日龄时的体重为0.553 g。在同一营养水平下,高温Ⅵ组蝌蚪的变态时间最短,70 d左右出现变态。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动物蛋白含量和较高水温均有利于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赵蒙蒙郑荣泉宋婷婷严红胡文芳
关键词:棘胸蛙蝌蚪营养水平水温变态发育
浙江省棘胸蛙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被引量:13
2015年
浙江省棘胸蛙产业经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相关生物学研究和养殖技术都有较大突破,成为极具潜力的养殖品种。本文基于对全省棘胸蛙养殖产业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促进浙江省棘胸蛙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梅祎芸叶容晖宋婷婷赵蒙蒙郑荣泉
关键词:棘胸蛙养殖
一种棘胸蛙新类型疾病病原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对分离株制备的菌液进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棘胸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吡哌酸、头孢哌酮、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
宋婷婷郑荣泉张俊美颉志刚董宝娟赵蒙蒙
关键词:棘胸蛙嗜水气单胞菌抗生素
棘胸蛙出血病病原鉴定及药敏试验被引量:9
2016年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将分离株制备的菌液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回归感染棘胸蛙,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各种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同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了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奈替米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吡哌酸、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红霉素不敏感。
郑卫军宋婷婷郑善坚郑荣泉
关键词:棘胸蛙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
棘胸蛙求偶鸣声与温度有关但与体大小无关被引量:10
2012年
鸣声被认为是鉴别蛙类物种最有效的特征之一,但受许多因素影响。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和身体大小与雄性棘胸蛙鸣声特征的关系,在人工仿生态养殖条件下测量环境温度和体温以及蛙体的大小(体重、体长),并通过个体定位,录制繁殖期中雄性棘胸蛙的求偶鸣声,分析鸣叫参数。结果表明,棘胸蛙雄性鸣声特征测量参数与体重、体长无相关性,而鸣声特征中的鸣叫时长、音节时长与环境温度、水温、体温、泄殖腔温度存在负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在开展棘胸蛙鸣声学研究时应注意温度对其的影响。
陈平郑荣泉黄华于晓云徐智威
关键词:棘胸蛙温度
隐种及其在两栖动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物种内隐藏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地被发现,由此引发的隐种问题也备受关注。隐种的存在对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上,隐种的界定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两栖动物由于迁移能力较弱,通常具有较强的遗传分化,因而可能包含较丰富的隐种多样性。简述了隐种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归纳了国内外两栖类动物中隐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界定两栖动物隐种的研究方法,最后,对今后两栖动物隐种的研究作了简要展望。我国两栖动物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对这些物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理学的研究亟待开展。
黄华郑荣泉张加勇陈雯于晓云陈平
关键词:两栖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