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504601)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3H指数:8
- 相关作者: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李偲圆詹思延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安阳市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安阳青少年几何图形知觉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青少年几何图形知觉状况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河南安阳初一年级平均年龄(12.40±0.61)岁的学生2267名,2112名完成了睫状肌麻痹验光,1701名完成几何图形认知检测。方法采用四象限分辨的刺激图形对河南省安阳市初一年级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知觉检测,包括对射影不变性质(共线性)、仿射不变性质(平行性)、欧式几何不变性质(朝向性质)知觉、拓扑不变性质以及基线任务知觉的平均反应时间,同时进行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如裂隙灯检查、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等。主要指标几何图形知觉检测的平均反应时间。结果受试学生对朝向性质、平行性质、共线性质、拓扑性质的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1.97±0.67)、(1.92±0.60)、(1.44±0.56)、(0.82±0.18)秒(F=5.82,P=0.0032);戴眼镜者比不戴眼镜者在朝向检测(1.93±0.61 s,2.00±0.71 s)、平行检测(1.88±0.59 s,1.94±0.60 s)及共线检测(1.39±0.43 s,1.47±0.63 s)中反应时间更短(P均<0.05)。远视组比近视组在共线性质(1.53±0.54 s,1.42±0.53 s)、拓扑性质(0.85±0.19 s,0.80±0.18 s)的反应时间上慢(P均<0.05),但在朝向性质、平行性质反应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中原地区青少年在几何图形检测中戴镜组的几何图形知觉能力比不戴镜组更强,而近视组的几何图形知觉能力比远视组更强。
- 甘嘉禾康梦田李仕明李翯王波王宁利
-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屈光不正
- 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近视儿童周边屈光度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35
- 2017年
- 背景临床实践发现角膜塑形镜具有延缓近视及眼轴长度进展的效果,但对于角膜塑形镜配戴的相关作用机制,特别是角膜塑型术对视网膜中心和周边的离焦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低中度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6个月后周边屈光度以及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招募屈光度为-0.50~-6.00 D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1.9)岁,均纳入右眼进行研究。受试者按入组顺序编号后由SAS统计软件PROC PLAN过程语句随机均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每组50例50眼,戴镜时间均为6个月。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戴镜前后中央0°、颞侧15°和30°、鼻侧15°和30°径线的屈光度,观察并比较各组受试眼戴镜前后周边屈光度和RPR(周边屈光度与中央屈光度差值)变化趋势。结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屈光度分别为(-3.35±1.31)D和(-3.01±1.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角膜塑形镜组受试眼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径线周边屈光度分别为(-2.28±1.60)、(-3.28±1.41)、(-3.40±1.23)、(-3.38±1.12)和(-2.09±1.29)D,受试眼除颞侧30°外戴镜后6个月近视度数均下降,戴镜前后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屈光度变化值分别为(0.29±1.67)、(0.85±1.66)、(0.92±1.76)和(0.66±1.66)D,其中鼻侧15°、中央0°、颞侧15°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颞侧15°和颞侧30°径线周边屈光度分别为(-1.88±1.30)、(-2.66±1.18)、(-2.89±1.27)和(-1.94±1.31)D,戴镜后6个月上述各径线近视度数均增加,戴镜前后
- 魏士飞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孟博冉安然严然白雅雯Zhuo Chen王宁利
- 关键词:儿童接触镜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
- 1%环戊通对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的观察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客观法测量残余调节,明确1%环戊通对近视儿童睫状肌的麻痹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40例儿童,平均年龄(12.5±2.0)岁,右眼等效球镜度平均为(-2.52±1.05)D.采用1%环戊通对受检者点眼3次,每次间隔5 min.在点眼前及第3次点眼后25、50、75、100、125 min时,嘱其分别注视6 m和33 em处的视标,使用开放视野电脑验光仪WAM-5500测量调节反应,二者差值为残余调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各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在散瞳前后共6个时间点,受检者视远时的调节反应分别为(0.27±0.79)D、(0.20±0.73)D、(0.14±0.61)D、(0.08±0.52)D、(0.11±0.40)D和(0.09±0.56)D,各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P<0.05).视近时的调节反应分别为(1.15±0.98)D、(0.42±0.81)D、(0.34±0.80)D、(0.16±0.69)D、(0.31±0.61)D和(0.32±0.76)D,各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P<0.05).残余调节量分别为(0.88±0.73)D、(0.22±0.55)D、(0.20±0.56)D、(0.08±0.61)D、(0.19±0.48)D和(0.24±0.45)D,各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P<0.05).结论 1%环戊通可有效麻痹8~15岁近视儿童的睫状肌,在75 min左右效果最强,3次点眼后25 min至2h内验光相对较为准确。
- 郭继援李仕明李翯刘洛如李偲圆康梦田孙芸芸贾琳姬亚洲
- 关键词:睫状肌麻痹近视
- 角膜塑形镜对低中度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和停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1.9)岁。将受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组)c分别于基线、配戴6个月和1年并停戴1个月后测量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CLT)。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91例近视儿童完成研究。框架眼镜组(46例)和角膜塑形镜组(45例)的基线AL、CCT、ACD、C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儿童,配戴6个月后AL延长量分别为0.21mm和0.10mm(t=3.213,P=0.002),1年后分别为0.34mm和0.23mm(t=-2.388,P=0.019)。与基线相比,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后,CCT、ACD及CLT的变化量分别为-4.80pm、-0.03mm及+0.02mm,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0.001;t=4.473,P〈O.001;t=-3.971,P〈0.001);角膜塑型镜组配戴1年并停戴1个月后,三者变化量分别为+3.45um、-0.01mm及+0.03toni,其中ACD和CLT的变化量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6;t=-3.589,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儿童AL的延长、减小ACD和增加CLT,且停戴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
- 魏士飞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王嘉南冉安然张丰菊王宁利
-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近视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
- 基于儿童正视眼的眼光学模型构建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根据正视儿童眼部参数,构建正视儿童的眼光学模型。方法实验研究。基于“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数据,包括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取右眼数据,应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儿童眼球特点的正视眼光学模型。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分析。结果共纳入正视儿童332名,年龄(7.1±0.4)岁,等效球镜度(SE)为(0.11±0.24)0。构建的正视儿童眼光学模型的光学参数为: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7.78mm,非球面系数-0.18;后表面曲率半径6.4mm,非球面系数-0.60;厚度0.54mm,折射率1.376。前房深度3.00mm,房水折射率1.336。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12.4mm,非球面系数-0.94;后表面曲率半径-8.1mm,非球面系数0.96;厚度3.55mm,折射率为梯度渐变折射率。玻璃体厚度15.94mm,折射率1.336。视网膜曲率半径-12.3mm.眼轴长度23.03mm.总屈光力62.55D。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符合儿童正视眼特点的眼光学模型,该模型眼的总屈光力为62.55D,眼轴长度23.03mm,该模型可作为儿童眼正视化和近视研究的参考工具。
- 李仕明杨宙李偲圆康梦田李翯刘洛如朱苾丹王宁利
- 关键词:儿童近视正视眼模型眼光学模型
- 中国眼科医师对循证医学认知及临床实践的调查及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背景目前国际上临床医师应用循证医学(EBM)进行医疗决策已达成共识,但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仍处于了解阶段,调查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情况及其态度有助于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EBM应用指导。目的了解中国眼科医师对EBM的认知和临床实践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为临床更好地指导EBM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参加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全国各地233名眼科医师进行调查,问卷中包括受访者的一般资料、对EBM知识认知的方法和渠道、对EBM临床应用的态度、EBM的临床实践情况及其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对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及职称、所在医疗机构的等级、城市及医院性质进行分层,对不同知识层次的眼科医师间各种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共收回调查问卷233份,应答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为91.8%。受访者中50.5%(104/206)的眼科医师在本科学习阶段开始了解EBM,49.1%(102/208)的眼科医师于近8年开始了解EBM。47.7%(101/211)的受访者认为临床实践应该以EBM为主,7.5%(16/211)的受访者表示不关心EBM,仅3.8%(8/211)的受访者认为EBM对指导临床实践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受访者中对EBM、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Coehrane图书馆及协作网、美国临床实践指南(PPPs)了解或比较了解者分别仅占69.1%(148/214)、35.0%(75/213)、21.5%(46/213)和57.4%(121/211)。受访者中学历越高者,对上述4项的认知程度越高,不同受教育程度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0)。在临床实践中,11.7%(25/211)的受访者会经常考虑应用EBM,学历越高,其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应用EBM的频率也越高,而在临床诊疗中碰到难题时,仅有1
- 孙芸芸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詹思延
- 关键词:循证医学眼科医师问卷
- 中国大陆地区发表在SCI期刊上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评价被引量:5
- 2014年
- 背景按照循证医学(EBM)的理念对医学临床研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能够为医疗决策提供重要证据,国际编辑组织提供的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是医学临床研究者正确撰写RCT报告的指南。目前中国临床研究人员对RCT的评价和使用方法了解的还不够。目的采用2010版CONSORT对中国大陆地区眼科研究者在SCI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眼科疾病的RCT报告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为RCT报告的正确撰写提供方法学介绍。方法在PubMed平台检索中国大陆眼科研究者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眼科RCT研究文章,检索文献截止至2013年3月,由2位评阅者对检索的文献独立评分,统计所纳入文献对于CONSORT各项条目的符合率,根据CONSORT的发表和修订年份对文章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共纳入60篇眼科研究相关的RCT文献,研究中的干预措施以手术类为主(34/60),共有44篇文献设立了2个研究组,样本量的中位数为76.0。纳入的文献中,仅有22%的文章(13/60)在文题中标注了RCT。绝大多数文章在摘要和背景部分进行了合理描述,仅4篇文章提出了试验的假设,占7%。在方法部分,仅12篇文章报告了如何计算样本量,有41篇报告了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仅6篇文章提到了中期分析和中止原则。2010版CONSORT声明发表后,中国大陆地区所发表的RCT报告对随机化的描述并未显著改善(RR=1.06,95%CI:0.62~1.82),对盲法进行描述的报告仅占42%(25/60)。结论中国大陆地区发表在SCI期刊上的RCT报告还存在较多问题。严格按照CONSORT声明设计并报告高质量的RCT有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眼科临床研究的现状,提高中国大陆地区眼科临床试验的质量,并为眼科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 康梦田李仕明杨潇远王宁利詹思延
-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眼科
- 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眼进展适宜浓度与剂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索阿托品用于控制近视眼进展的适宜浓度和剂型。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2017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了受试者10名(20只眼),双眼的等效球镜度数在-0.5 D至-5.0 D间,虹膜均为棕色。其中,男性2名、女性8名,年龄24~26岁,平均年龄(24.8±0.79)岁。依次给予受试者0.005%、0.01%、0.025%及0.05%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应用滴眼液与凝胶的眼别随机,双侧剂型不同。检查近视力、调节幅度及瞳孔大小,并通过问卷记录受试者的主观视觉症状。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实验结果。结果0.005%、0.01%、0.025%及0.05%浓度的阿托品用药(包括滴眼液和凝胶),均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瞳孔散大、调节幅度降低,且随着浓度升高程度增大。经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0.005%、0.01%及0.025%的阿托品用药,对瞳孔大小、调节幅度及近视力影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0,4.38,0.92;P>0.05)、(F=0.27,3.28,0.82;P>0.05)及(F=0.14,0.29,0.57;P>0.05)。凝胶对瞳孔大小的影响大于滴眼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1,P<0.05)。0.05%的阿托品用药后产生毒性反应,受试者的主观不适评分明显升高。0.005%、0.01%及0.025%的阿托品用药均无毒性反应,主观不适评分虽升高但可耐受。结论 0.025%阿托品用药可能是控制近视眼发展的适宜浓度;滴眼液与凝胶两种剂型的副作用均可耐受。
- 孙芸芸李仕明康梦田白大勇彭晓霞王宁利
- 关键词:近视眼阿托品视力瞳孔大小
- 河南安阳初中学生眼屈光度及生物学参数分布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 分析我国河南安阳初中学生的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眼生物参数的分布.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以学校为单位在河南安阳城区随机抽取4所初中,从初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详细眼部检查和问卷调查,每年进行随访.从2011年9至12月完成了初一学生调查,从2013年9至12月完成了同一样本初三学生的调查.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获得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学生的监护人均签署了书面同意书.采用1%环戊通和美多丽散瞳,电脑验光获得屈光度值并计算等效球镜度,近视定义为等效球镜≤-0.5D,远视定义为等效球镜≥+0.5D,正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在-0.5D和0.5D之间.非接触光学测量仪Lenstar LS900获取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等.仅纳入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共纳入2 267名初一学生,随访获得1 839名初三学生的有效数据,应答率为81.1%.初三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4.7±0.5)岁,男性占48.4%,屈光度呈偏态分布,平均值为(-2.62 ±2.19)D.近视、高度近视、正视和远视的患病率分别为82.7%、7.1%、9.8%和7.5%.近视和高度近视两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7.1%和4.5%.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坦和陡峭曲率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24.8±1.1) mm、(3.18±0.25) mm、(42.8±1.4)D和(43.9±1.6)D.男生比女生眼轴更长(P=0.000),前房更深(P=0.000),角膜则相对平坦(P=0.000).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与屈光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我国河南安阳初中学生群体表现为低度近视状态,近视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高度近视日益增多,亟需加强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研究.
- 李翯李仕明刘洛如李偲圆康梦田姬亚洲孟海林张丰菊詹思延王宁利
- 关键词:近视患病率儿童
- 单眼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背景平面画面中有多种视觉线索构成深度或距离感知信息,但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哪些深度线索对人眼的调节起主要作用,以及注视距离的不同是否使这种影响存在差异。目的研究不同距离的单眼空间深度感知对人眼调节反应的影响,分析线性透视和大小知觉恒常性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所起的作用。方法运用FLASH软件设计4组视标,视标1为静止环形图案;视标2包含大小知觉恒常性深度线索,动态表现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的环形图案;视标3包含线性透视和大小知觉恒常性2种深度线索,动态表现从远至近及从近至远的连续变化的车行轨迹;视标4去除线性透视深度线索,仅表现视标3中车的大小的动态变化。纳入26名22~26岁的受试者,球镜度数平均为(一4.06±1.99)D,柱镜度数平均为(-0.38±0.41)D,在矫正视力下单眼分别注视50cm和33.3cm的视标,采用Grand Seiko WAM-5500近红外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以5次/s的调节反应记录方式,全程记录受试者在注视变化过程中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结果在50cm的注视距离下,由大小知觉恒常性和线性透视共同作用时(注视视标3),由近处的距离感知引起的调节反应值为(1.52±0.46)D,远处为(1.37±0.46)D,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由大小知觉恒常性独立作用时(注视视标4),大车的调节反应值为(1.43±O.35)D,小车为(1.43±O.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在33.3cm的注视距离下,由大小知觉恒常性和线性透视共同作用时(注视视表3),由近处的距离感知引起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40±0.53)D,远处为(2.35±0.5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由大小知觉恒常性独立作用时(注视视标4),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8±0.48)D,小车为�
- 陈茹茹吕帆王瑞珺保金华乐融融
- 关键词:心理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