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KJ080823) 作品数:5 被引量:69 H指数:5 相关作者: 付世建 曹振东 田凯 陈波见 王芳 更多>> 相关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快速启动与逃逸行为 被引量:18 2010年 在水温25.0℃条件下,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电刺激后体长(6.9±0.1)cm相近的23尾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快速启动过程并通过对鱼体质心运动的分析考查3个阶段的相关运动参数。结果显示:实验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模式,逃逸方向不确定,但不同逃逸方向的相关参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快速启动后鱼体质心的移动距离(d)和线速度(V)均显著递增(P<0.05),其中线速度在第2阶段末(36ms)达到最大值,随后相对稳定,线加速度(a)在第2阶段末出现最大值(P<0.05);而角速度(ω)初始启动即出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P<0.05),进入第3阶段后稳定在较低水平;第1阶段的线速度(V)与相对旋转半径(RTr)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在快速启动过程中更倾向于采取提高运动速度的逃逸策略,这可能与其流线形体型和水流湍急的生境有关。 王芳 曹振东 付世建 陈波见关键词:高速摄像机 中华倒刺鲃 质心 速度增量及持续时间对瓦氏黄颡鱼幼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2010年 为了考查速度增量(△v)和持续时间(△t)2个参数变化对鱼类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的影响,于25℃条件下,首先以15%临界游泳速度作为△v,设置不同的持续时间(△t:5,10,15,30,60min);再以20min作为△t,设置不同的速度增量(△v:5%,10%,15%,20%,30%Ucrit),测定瓦氏黄颡鱼(Pelteobag vachelli)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随△t的增加Ucrit整体呈下降趋势,△t由5min增加至60min,绝对游泳速度(absolute swimming speed,Ua)由(47.4±0.7)cm·s^-1下降至(39.1±1.5)cm·s^-1(P〈0.05),除15和30min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v由5%提高至10%Ucrit,Ua由(44.1±0.6)cm·s^-1显著增加至(47.0±0.4)cm·s^-1(P〈0.05),15%和20%Ucrit的Ua分别为(45.2±0.2)cm·s^-1和(46.3±0.8)cm·s^-1,与10%Ucrit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v增加至30%Ucrit,Ua下降至(41.7±1.2)cm·s^-1,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水平(P〈0.05)。表明采用不同的△v和△t对瓦氏黄颡鱼幼鱼Ucrit的测定结果存在明显的影响;瓦氏黄颡鱼幼鱼Ucrit测定适宜的△t为15~30min、△v为10%~20%Ucrit。 田凯 曹振东 付世建关键词:瓦氏黄颡鱼 持续时间 临界游泳速度 南方鲇幼鱼的热耐受特征 被引量:16 2008年 为了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为10℃、20℃和30℃的条件下,对南方鲇幼鱼((16.9±0.3)g)进行2周的驯化,以1℃.h-1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实验鱼的耐受温度,各驯化温度下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最大致死温度(LTmax)、最小临界温度(CTmin)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4.13℃、38.22℃、39.41℃;34.84℃、38.63℃、39.53℃;4.88℃、5.90℃、9.80℃;4.12℃、5.03℃、8.29℃。结果表明: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随驯化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经计算,南方鲇幼鱼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9.25℃、32.32℃和29.61℃;在10℃~20℃的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41和0.12,而在20℃~30℃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0和0.39;热耐受区域面积为617.5℃2;证明南方鲇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有赖于驯化温度。 王云松 曹振东 付世建 王宇翔关键词:南方鲇 热耐受 摄食水平对瓦氏黄颡鱼餐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2009年 以新鲜泥鳅(Misgurus anguillicanndotus)肉块为饵料,采用麻醉灌喂的方法,在(25.0±0.5)℃条件下,研究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体重(7.03±0.15)g,n=42]不同摄食水平(饵料分别为体重的0%、1%、2%、4%和8%)对餐后代谢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摄食水平下,瓦氏黄颡鱼摄食代谢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变化趋势;摄食水平由1%增加到8%,实验鱼的SDA耗能、SDA时间和摄食代谢峰值(PMR)分别从3.09kJ/kg、8h和56.08mgO2/kg.h增加到47.21kJ/kg、36h和97.25mgO2/kg.h;其中,8%(饱足摄食水平)和4%摄食水平组的代谢率在峰值水平能够持续20h左右。瓦氏黄颡鱼最大运动代谢率(MMR)为166.5mgO2/kg.h,显著大于饱食组PMR(P<0.05)。本研究还表明,随摄食水平上升,瓦氏黄颡鱼通过PMR的增加和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SDA耗能增加的需求;从摄食4%组和8%组相似的梯形摄食代谢曲线,可以看出瓦氏黄颡鱼在高摄食水平条件(>4%)下限制了摄食代谢的上升;PMR相对于静止代谢上升倍率较小,暗示其摄食占据的代谢空间较小,进而保留了大量剩余代谢空间用于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这可能与其活跃的觅食活动习性有关。 李秀明 曹振东 付世建关键词:特殊动力作用 摄食水平 代谢率 瓦氏黄颡鱼 体重对大鳍鳠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 被引量:5 2009年 过量耗氧(EPOC)是衡量动物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为揭示不同体重鱼类在EPOC方面的适应机制,在25℃条件下对体重范围分别为低于20g、20~30g、30~50g和高于50g的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力竭性运动后EPOC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实验鱼单位体重的静止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2.44、2.25、2.05和1.71mg·min^-1·kg^-1;力竭运动后实验鱼耗氧率迅速上升,然后缓慢回落到一稳定水平;其力竭性运动后耗氧率峰值出现时间随体重的上升而后延,分别为1.31、1.53、1.89和4.50min;其单位体重的耗氧率峰值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12.36、11.07、10.27和7.20mg·min^-1·kg^-1,该数值分别为处理前的5.36、5.04、5.23和4.22倍;各体重组耗氧率下降到稳定水平的时间分别为20、20、25和20min,在此时间段高于静止耗氧率水平的耗氧量分别为69.25、64.89、62.15和49.07mg。研究表明大鳍鳠无氧代谢能力随体重的增加而上升。 曹振东 彭姜岚 付世建关键词:大鳍鳠 体重 力竭性运动 过量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