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5B12)

作品数:10 被引量:209H指数:8
相关作者:沈彦俊齐永青陈福军孙宏勇张喜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冬小麦
  • 5篇小麦
  • 3篇气候
  • 3篇冠层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水分
  • 2篇温度
  • 2篇流域
  • 2篇冠层温度
  • 2篇灌溉
  • 2篇海河流域
  • 2篇河流域
  • 2篇
  • 1篇叶片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植株
  • 1篇植株叶片
  • 1篇中国陆地生态...
  • 1篇生理生态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2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沈彦俊
  • 4篇齐永青
  • 4篇孙宏勇
  • 3篇张蕴薇
  • 3篇陈素英
  • 3篇王艳哲
  • 3篇邵立威
  • 3篇张喜英
  • 3篇陈福军
  • 2篇余卫东
  • 2篇姬兴杰
  • 2篇张玉翠
  • 2篇张稳
  • 2篇于永强
  • 2篇胡乔利
  • 1篇高洪文
  • 1篇郭英
  • 1篇徐丽梅
  • 1篇董博飞
  • 1篇庞莹莹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地理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遥感学报
  • 1篇第九届中国水...

年份

  • 2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种子卫星搭载后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含水量分别为9%、11%、13%、15%、17%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中苜一号"种子,以SP1第3年龄的植株为材料,分析其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子含水量的紫花苜蓿植株的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存在差异,地面对照组种子含水量为13%和15%的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种子含水量为9%的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P<0.05);种子含水量为13%的植株叶片MDA的含量显著高于种子含水量9%的植株(P<0.05)。卫星搭载组,高水分含量可以提高空间诱变效率,卫星搭载种子含水量为13%和15%的植株叶片的保护酶活性显著高于相应含水量地面植株叶片的及含水量9%的地面植株叶片的酶活性(P<0.05);卫星搭载种子含水量13%的植株叶片MDA含量比相应含水量的及含水量9%的地面植株叶片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说明,空间诱变有效增强了SOD、CAT和POD的活性,减少了MDA的累积,降低了膜脂的氧化程度,增强了植株的抗氧化能力。
马学敏张治安邓波张蕴薇高洪文庞莹莹杨世超刘蒙
关键词:卫星搭载紫花苜蓿种子含水量保护酶
太行山山前平原近50年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气候变暖及其对作物系统的影响是农业应对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研究命题之一。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通过对近50年气温数据以及作物系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山前平原区近50年来明显变暖,增温速率为0.35℃.10a-1,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51℃.10a-1。气候变暖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效积温的增加。近20年来,>10℃积温较基准时段增加明显,农业热量资源条件改善,相当于农作物有效生育期延长10-20 d。由于较大的增温幅度及季节不均衡性,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受到显著影响:1990年以来,冬小麦生长季积温较基准时段上升幅度超过10%,冬前生长期积温增加易造成旺长,影响其安全越冬能力,需推迟冬小麦播种期以适应气候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改善了夏玉米生育期热量条件,综合考虑其收获期因小麦晚播而相应推迟的影响,夏玉米生长季>10℃积温可超过2 900℃,满足中晚熟玉米品种平播的热量条件。
齐永青孙宏勇沈彦俊
关键词:太行山山前平原华北平原气候变暖积温
亏缺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及应用被引量:16
2011年
华北平原是资源性缺水的地区,同时又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是该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亏缺灌溉是一种新的灌溉制度,是在产生较高经济价值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本文阐述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多年以来在亏缺灌溉对冬小麦根系、冠层结构、干物质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亏缺灌溉可以明显影响冬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并通过水分调节叶片的气孔,进而影响光合产物,优化冬小麦的干物质生长和分配,最终实现最高的经济产量。多年不同供水条件下田间连续试验和控制性盆栽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拔节期是冬小麦对水分比较敏感的时期,不宜进行亏缺灌溉,其他时期可以进行适度的亏缺灌溉。同时,根据研究结果优化了冬小麦季的灌溉制度,提出在干旱年灌溉3水、平水年灌溉2水和丰水年灌溉1水的灌溉制度,次灌溉水量在60-70 mm之间。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邵立威王艳哲刘克桐
关键词:亏缺灌溉冬小麦生理生态指标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与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以6期(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以来,冀中南地区农田中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表现为增强趋势,总生物量和碳截获总量分别达到0.065 Pg和0.025 Pg。农田的碳截获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山前平原地区农田的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均比较大,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低平原区表现较低。随着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碳循环和碳汇的过程。虽然农田碳截获总量很大,而且只是动态的碳库,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必将增加农田的实际固碳能力。
胡乔利沈彦俊陈福军齐永青张玉翠
关键词:固碳生物量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揭示近20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总体状况、时空格局和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利用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和相关统计参数;分析冬小麦主产省中时间序列完整(1982—2005年)站点收获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秸秆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522);20世纪80年代为0.378(±0.061,n=428),90年代为0.408(±0.070,n=657),当前为0.440(±0.062,n=437);冬小麦主产省河南、河北和山东的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08、0.417和0.410。1982—2005年间,上述冬小麦主产省收获指数在时间序列上显著增加,其中以河南(0.066/10a)最高,山东(0.044/10a)次之,河北(0.032/10a)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介于两者中间,但具有区域差异。【结论】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绝对产量的下降,千粒重增加对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收获指数的贡献介于前两者之间,其贡献率大小有区域差异性。
姬兴杰于永强张稳余卫东
关键词:冬小麦
能源草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本文阐述了能源草开发的意义,能源草的概念和特点,综述了能源草的研究现况和应用情况,并对我国能源草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丛丽丽张蕴薇
关键词:能源草
文献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NPP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93
2011年
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ASA模型),利用AVHRR的NDVI长期监测数据,逐像元模拟1981~200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在3.38~4.35 Pg C/a之间变化,平均约为3.8 Pg C/a,且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地区和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冷湿区,NPP年总累积量和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和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地处华北的太行山、燕山等山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原区等干燥环境区,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及新疆地区和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农业区,NPP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
陈福军沈彦俊李倩郭英徐丽梅
关键词:NPPCASA模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因子
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及其潜力评估被引量:4
2011年
海河流域是中国农田林网建设的主要地区之一,准确评估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的碳储量及其潜力对区域碳汇核算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海河流域耕地面积和林网内速生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构建了适用于农田林网碳储量及潜力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当前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为(0.97~1.55)×106t,年累积量为(0.13~0.21)×106t/年;如果适宜的田间道路全部建成林网,则碳储量可增至(4.71~7.53)×106t,相应的年累积量为(0.63~1.01)×106t/年。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巨大,且仍有较大建设潜力,加强农田林网管理和建设水平,对于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开辟农业区固碳增汇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齐永青刘荣慧沈彦俊朱骥
关键词: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
内生真菌对牧草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内生真菌与牧草互惠共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对内生真菌对牧草种子萌发、营养生长、矿质营养吸收、光合作用、重金属适应性、抗旱性、抗病性、抗盐性的影响做综述,以期为内生真菌牧草共生体的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
于晓丹张蕴薇
关键词:内生真菌菌根抗逆性
文献传递
冬小麦冠层温度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用冠层温度指示作物缺水的情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作物的冠层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灌溉制度下,不同肥料供应情况和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冠层温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对冬小麦的...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张小雨邵立威王艳哲
关键词:冠层温度冬小麦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