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5B11) 作品数:6 被引量:60 H指数:4 相关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张明亮 任黎华 毛玉泽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筏式养鲍对沉积环境压力的评价——MOM-B监测系统模型在桑沟湾的应用 被引量:5 2011年 于2010年5月、7月、8月和10月对桑沟湾筏式养鲍区的沉积环境进行现场调查,采用挪威海洋研究所建立的鱼类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模型(Modelling-Ongrowing fish farms-Monitoring,MOM system),应用MOM-B着重对鲍养殖区的沉积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由生物、化学和感官指标组组成。生物指标组的结果显示,各站位都有大型底栖动物,鲍养殖区处于1,2或者3等级。根据化学指标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和感官指标组(颜色、气味、气泡、粘稠度等)的监测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结果显示,各站位的pH>7.0,为弱碱性,沉积物都无气泡产生,无臭味或硫化氢气味。鲍养殖区的沉积环境状况整体良好,5月和7月为1级,8月和10月为2级。虽然鲍养殖区目前的沉积环境状况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8月和10月Eh<0,沉积环境已经处于还原状态,可能与鲍养殖压力有关。 张继红 任黎华 吴桃 张明亮 王巍 方建光关键词:筏式养鲍 环境压力 海洋酸化对栉孔扇贝钙化、呼吸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8 2011年 通过"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钙化率和呼吸率,发现栉孔扇贝的钙化和呼吸活动受酸化影响显著,均随着酸化的加剧出现了明显下降。当pH降低到7.9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会下降33%左右;当pH降到7.3左右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趋近于0,栉孔扇贝无法产生贝壳,而此时栉孔扇贝碳呼吸率(RC)与耗氧率(RO)也分别下降了14%和11%。随着酸化的加剧,栉孔扇贝的能量代谢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栉孔扇贝的生存。 张明亮 邹健 方建光 张继红 杜美荣 李斌 任黎华关键词:海洋酸化 栉孔扇贝 钙化 养殖栉孔扇贝对桑沟湾碳循环的贡献 被引量:19 2011年 通过室内实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栉孔扇贝通过呼吸、钙化等活动对湾内碳循环的影响,并与生物沉积碳相比较发现,养殖扇贝每年通过呼吸和钙化分别放出碳1.22×104t和7.57×102t;但通过生物沉积作用每年有8.71×104t碳被沉降到沉积物界面,这些碳绝大部分被埋藏从而脱离了地球化学循环。尽管养殖扇贝通过呼吸和钙化释放出部分碳,但有更多的碳通过生物沉积作用被埋置因此,从整体上看,养殖栉孔扇贝在湾内碳循环中参与了碳汇的作用。 张明亮 邹健 毛玉泽 张继红 方建光关键词:栉孔扇贝 碳循环 过硫酸钾法在测定网箱养殖沉积物总氮的应用 被引量:1 2011年 就应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网箱养殖沉积物总氮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试剂纯度、试验用水、消解用具、消解后溶液的测定方法等均对试验结果有影响。研究表明:选用普通蒸馏水双蒸并进行去离子后的高纯水或市售纯净水做溶解试剂,经电热鼓风干燥箱消解沉积物待测样(0.10g恒重沉积物样品加入10mL氧化剂(0.48mol/LNaOH和0.15mol/LK2S2O8等体积混合液))50min可得到稳定的试验结果。 王金叶 秦志华 毛玉泽关键词:总氮 海水网箱养殖 沉积物 过硫酸钾 桑沟湾筏式养鲍区水质分析 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2009年4、6、8、10和12月5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A)、营养水平指数(E)、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鲍区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海带区、非养殖区同步调查数据以及鲍区历史数据的比较,研究了筏式养鲍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鲍区溶解性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的浓度分别在2.02~9.25,0.086~0.420,0.91~18.35范围内,季节变化明显。4、6、12月A值均<0,水质状态良好;8月和10月A值介于0和1之间,水质状态较好,鲍筏式养殖区尚未受到有机污染。E值介于0~0.5,水质营养水平处于贫营养状态。磷酸盐是鲍区、海带区及非养殖区的主要限制因子。鲍区的氨氮及无机氮浓度在8月出现峰值,显著高于海带区和非养殖区,也高于历史数据,可能与鲍的氨氮排泄有关。虽然鲍区目前的水环境状况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营养盐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趋势发生变化。 张继红 任黎华 徐东 张明亮 吴桃 蒋增杰 王巍 方建光 连岩 张新军 刘新杰 周颖敏关键词:皱纹盘鲍 筏式养殖 水质 桑沟湾六种大型海藻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 PAM)对桑沟湾6种常见海藻的光合荧光特性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显示:表征植物PSⅡ潜在光能转化效率的指标:Fv/Fm在孔石莼(Ulva pertusa)、羽藻(Bryopsis plumosa)、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扇形拟伊藻(Ahnfeltiopsis flabelliformis)、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和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ula)中差异显著(P<0.001),表明各藻类PSⅡ潜在光能转化效率的不同,其中以羽藻最高,鸭毛藻最低。有效量子产量(Yield)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可反映藻类光合效率的不同,其日变化的测定结果中以羽藻的Yield和rETR较高,表明其较高的光合效率,其次为孔石莼,扇形拟伊藻与蜈蚣藻最低。快速光曲线中羽藻和孔石莼的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和初始斜率α较高,证明其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捕光能力;扇形拟伊藻较高的α和较低的Ik显示其对弱光环境的耐受最强;蜈蚣藻、鸭毛藻与石花菜的光合捕光能力较弱。 高亚平 张继红 方建光 吴桃 张明亮 唐望 毛玉泽 任黎华 刘顶海关键词:大型海藻 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