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0503)

作品数:88 被引量:672H指数:14
相关作者:张敏宋吉青冯浩许小玲白文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21篇化学工程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理学
  • 5篇生物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8篇土壤
  • 17篇丁二酸
  • 17篇二酸
  • 16篇PBS
  • 14篇丁二醇
  • 14篇丁二醇酯
  • 14篇二醇
  • 13篇丁二酸丁二醇...
  • 13篇聚丁二酸丁二...
  • 12篇小麦
  • 10篇冬小麦
  • 9篇水分
  • 9篇改性
  • 8篇玉米
  • 8篇降解
  • 8篇分子
  • 8篇分子模拟
  • 8篇复合材料
  • 8篇复合材
  • 7篇水分利用

机构

  • 3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0篇陕西科技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西北工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武汉中地金盾...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淮河水利委员...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山东宝力生物...
  • 1篇贵州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26篇张敏
  • 24篇宋吉青
  • 22篇冯浩
  • 18篇许小玲
  • 10篇白文波
  • 9篇李成涛
  • 9篇吕国华
  • 9篇宋洁
  • 9篇黄占斌
  • 6篇何文清
  • 6篇王增丽
  • 6篇郝卫平
  • 5篇李昊儒
  • 5篇马晓燕
  • 4篇吴淑芳
  • 4篇李际会
  • 4篇张春强
  • 3篇陈瑜
  • 3篇任天瑞
  • 3篇武永峰

传媒

  • 6篇工程塑料应用
  • 5篇高等学校化学...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4篇灌溉排水学报
  • 4篇陕西科技大学...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高分子材料科...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塑料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复合材料学报
  • 2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塑料

年份

  • 2篇2018
  • 6篇2017
  • 10篇2016
  • 12篇2015
  • 16篇2014
  • 14篇2013
  • 22篇2012
  • 8篇2011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预处理麦秸改良土壤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6年
以7种不同预处理(T1~T7)麦秸改良土壤为试验数据,选用150 min累积入渗量(I150)、有效含水率(θ)、土壤累积蒸发量(Ec)、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FD)、土壤孔隙分形维数(Dp)、秸秆分解率(Rd)、全氮含量(wTN)7个相互独立的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土壤入渗特性、土壤水分有效性、持水性、结构稳定性、土壤孔隙、秸秆分解率、土壤全氮含量7个方面的改良土壤效果进行评价。将各评价指标的加权和作为改良土壤效果的综合主成分指标。结果表明,改良效果综合主成分可以代表86.93%的不同预处理麦秸改良效果变异信息,且服从正态分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客观性,可以用于预处理麦秸改良土壤效果的评价。在7个指标中,第一公因子以全氮含量(wTN)、孔隙分形维数(Dp)、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FD)、土壤有效含水率(θ)的贡献率较大(达49.92%);第二公因子以秸秆分解率(Rd)、累积入渗量(I150)和土壤累积蒸发量(Ec)的贡献率较大(达37.01%)。不同预处理秸秆改良土壤综合效果优劣依次为T6、T7、T3、T5、T4、T2、T1。氨化秸秆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优于未氨化秸秆,粉碎秸秆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优于未粉碎秸秆,氨化秸秆与硫酸钙改良剂混合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优于与硫酸铝改良剂混合配施措施。
王增丽冯浩余坤
关键词:麦秸预处理改良土壤主成分分析
环境材料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8
2013年
环境材料是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材料,近年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在农业生产中,环境材料主要为改善土壤微生态和促进作物生长的环境材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化肥、农药和地膜等新型农资材料;在农业环境治理中,主要为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材料。本文就环境材料内涵及其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包括农业抗旱节水、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盐碱地土壤改良等3个方面。(1)环境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中的应用主要是土壤保水剂和作物叶面抗蒸腾剂。土壤保水剂作用机理包括自身吸水、保水和释水原理、促进土壤改良和保持原理、提高肥料和农药等农化产品利用效率原理、调节植物生理节水效应原理,其合成技术研究比较成熟,但还需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作物叶面抗蒸腾剂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试验阶段,仅黄腐酸类产品应用较快;(2)环境材料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广泛,生物修复和化学固化修复技术进展较快,但对环境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在风险研究不足;(3)环境材料在改良盐碱地中的应用主要是加钙环境材料(石膏)和加酸环境材料(腐植酸),这些环境材料与聚丙烯酰胺(PAM)结合效果较好。此外,本文指出了环境材料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中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一是应加强新型环境材料的研发;二是加强环境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三是加强环境材料与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结合。
黄占斌孙在金
关键词:环境材料重金属污染盐碱地改良
竹纤维酰基化改性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对竹纤维(BF)进行酰基化改性,并将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研究酰基化改性条件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纤维酰化改性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复合材料间的共混相容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酰基引入了竹纤维中;当竹纤维、乙酸酐和冰乙酸质量比为1∶2.16∶9.18,催化剂用量为竹纤维质量的0.15%,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50℃时,酰化纤维(Ac-BF)/PBS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且其结晶性能和热性能均得到提高。分子模拟结果显示,Ac-BF与PBS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χ)和共混结合能(Emix)均较低,表明二者之间形成了更稳定的共混体系,酰基化改性有效地改善了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验证了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
许小玲张敏贾苗苗宋吉青马晓燕
关键词:竹纤维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分子模拟
PAM与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混合对部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充分发挥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和一些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改土培肥作用,选取了高分子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AM),分别与具有改土培肥功能的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油渣、秸秆、蛭石、草炭、页岩、风化煤按不同用量混合施入土壤,利用湿筛法、称重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离心机法,测定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孔隙度、土壤有机质、有效含水量和水分蒸发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与单施PAM相比,对土壤孔隙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PAM与0.6%秸秆处理和PAM与0.3%油渣处理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较单施PAM提高4.9%和4.6%;(2)通过天然土壤改良剂自身的有机质含量测定以及PAM分别与六种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混合施入土壤培养前后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分析得出,随着材料施入量增加,各处理培养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风化煤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培养后其土壤损失有机质百分比较高,幅度约50%,页岩处理培养土壤损失有机质的百分比较少,幅度约为6%;(3)通过各处理在不同水吸力下土壤持水量和蒸发观测得出,PAM与3%的风化煤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PAM与1%的秸秆处理和PAM与1%的油渣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抗蒸发能力。总体上,PAM与风化煤、PAM与油渣和PAM与秸秆处理对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等方面有显著改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制具有多重功能的土壤改良剂提供参考。
康倍铭徐健吴淑芳徐晓敏冯浩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气孔免疫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3
2011年
气孔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植物病原菌入侵植物体内的被动通道,而最新的研究则表明气孔作为植物先天免疫的重要环节,在限制细菌入侵方面起到主动作用。这一发现也带动了植物免疫学,即植物气孔开合调控和植物免疫学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气孔免疫的机制研究展开综述并对其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展望。
李岩徐珊珊高静王根轩
关键词:气孔蒸腾水分利用效率
氮化硼改性两种脂肪族聚酯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异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提高可生降解材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耐热性,采用偶联剂KH550改性六方氮化硼(h-BN),通过熔融共混与开炼压延工艺,分别制备了h-BN-550/PLA、h-BN-550/PBS复合材料,采用SEM、WAXD和TGA对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并对它们的改性效果进行了对比,探讨了h-BN改性两种脂肪族聚酯的耐热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h-BN-550未改变PLA与PBS的晶型,但增加了二者的相对结晶度;h-BN-550在PBS中比在PLA中分散程度高;h-BN-550均可提高脂肪族聚酯PLA与PBS的耐热性,但二者的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当h-BN-550添加量为PLA质量的3%时,PLA热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5%、10%、50%的温度(T5%、T10%、T50%)和热分解峰值温度(Tmax)依次最大提高了18.6℃、16.1℃、14.0℃和14.7℃;当h-BN-550添加量为PBS质量的6%时,PBS的T5%、T10%、T50%和Tmax依次最大提高了30.0℃、22.6℃、9.5℃和10.0℃.
张敏张驰盛思丽邱建辉
关键词: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六方氮化硼耐热性
预处理秸秆对土壤蒸发及秸秆分解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培养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氨化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混合配施后对土壤蒸发特性及秸秆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施入土壤后明显提高了土壤的累积蒸发量,粉碎氨化秸秆具有降低累积蒸发量的作用,其与无机土壤改良剂混合配施后,降低土壤蒸发强度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耐旱性.长秸秆和粉碎秸秆单独施入土壤后明显提高了土壤的蒸发失水比,粉碎氨化秸秆能持续降低土壤的蒸发失水比,当其与土壤改良剂混合后抑制土壤无效蒸发作用周期延长.秸秆施入土壤后的分解高峰主要发生在30 d内.短期内秸秆粉碎程度对其分解速率作用不明显,粉碎氨化秸秆提高秸秆分解率效果显著.土壤耗水特征各指标累积蒸发量E c、蒸发速率a·b、蒸发失水比pwl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蒸发特性.
王增丽王珍冯浩
关键词:秸秆氨化
环境功能材料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效应被引量:18
2012年
针对我国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土壤氮肥用量大、利用效率低及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选取位于半干旱地区的神木试验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玉米为试验作物,进行不同环境功能材料复合与氮肥混合应用的研究,探讨功能材料对土壤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氮肥施用量相比,减施氮肥30%后,土壤水肥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未添加功能材料的对照小区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6.1%和27.8%,籽粒产量增加35.5%,实现增收9 220元/hm2,表明氮肥施用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合理减施氮肥能在减少水肥流失的同时,提高产量和收益;环境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吸附性材料及有机营养材料的混施,能很好地发挥各种功能材料的协同作用,实现土壤水分和肥料的最佳耦合,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可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110%和39%以上,增产47.4%,增收9 826元/hm2;而单施高分子材料的处理和高分子材料与吸附性材料的组合处理,可能由于受到铵态氮肥影响和材料间的相互抑制作用,效果次于3种材料混施和同等氮肥条件下空白对照处理。表明寻求功能材料的优化组合并合理配施,有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为多功能复合型材料的研制提供实践基础。
李嘉竹黄占斌陈威王晓茜黄震李汉杰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半干旱地区玉米
山东省夏玉米侧条施肥技术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在等氮量条件下,通过基肥机械侧条施肥和常规混施对比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验证侧条施肥的效应。结果表明,侧条基施与常规混施的夏玉米相比,在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时期植株旺盛、子粒增产,产量分别比常规混施和空白处理高3.26%、13.33%,并且得出施肥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调节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
李昊儒梅旭荣郝卫平夏旭刘琪李银坤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土壤水分含量
环境材料对铅、镉、砷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环境材料的应用是缓解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水培试验方法,在含有重金属铅(100mg·L-1)、镉(30mg·L-1)、砷(10mg·L-1)的培养液中添加环境材料(高分子保水材料、煤基营养物质和吸附性矿物材料),探讨不同环境材料及其组合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环境材料处理对重金属抑制玉米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作用,且对根的伸长缓解效果较芽明显。高分子保水材料及其组合对缓解铅、镉、砷毒性作用明显;高分子保水材料、煤基营养物质和吸附性矿物材料组合对重金属毒害作物的缓解效果最大:该复合材料处理可使铅对玉米种子发芽率抑制率为零,芽长较对照减小64%;可使镉对玉米种子发芽率抑制率仅5%,而芽长较对照增加65%;可使砷对玉米种子发芽率增加26%,芽长较对照增加12%。
杜乔娣黄占斌沈忱章智明
关键词:环境材料玉米种子萌发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