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MZ036)

作品数:12 被引量:228H指数:8
相关作者:吴忠军张瑾唐晓云闵庆文周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旅游
  • 5篇龙脊
  • 3篇文化
  • 2篇农业
  • 2篇农业文化
  • 2篇农业文化遗产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龙脊梯田
  • 2篇龙脊梯田景区
  • 2篇旅游感知
  • 2篇民族旅游
  • 2篇景区
  • 2篇居民旅游
  • 2篇居民旅游感知
  • 2篇灰色关联
  • 2篇感知
  • 2篇感知研究
  • 2篇保护区
  • 2篇边区

机构

  • 4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桂林工学院
  • 2篇安徽工程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

  • 6篇吴忠军
  • 5篇张瑾
  • 4篇唐晓云
  • 2篇闵庆文
  • 2篇周密
  • 1篇秦彬
  • 1篇王金叶
  • 1篇廉同辉
  • 1篇朱德亮

传媒

  • 2篇经济地理
  • 2篇旅游论坛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旅游学刊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被引量:28
2012年
我国西南部的桂黔湘边区是以侗族文化为主体,以民族风情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区域。丰富的景观资源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使其成为近年来主要的民族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是由于旅游产品雷同、区域合作滞后等问题,导致区域旅游难以实现规模的联动发展。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这一地区实施共生竞合模式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一体化共生是实施桂黔湘边区旅游竞合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基本框架与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措施。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加强桂黔湘民族县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以实现区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朱德亮张瑾
关键词:共生理论民族旅游合作性竞争
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是旅游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评价体系,包括社区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关联、利益感知、生活条件、生态环境6项制约层和27项指标层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评价理论对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状况进行测度。最后,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为例,采用灰色关联研究方法对社区居民旅游的感知进行测评。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旅游总体持肯定态度,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升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度。
廉同辉王金叶
关键词:居民旅游感知灰色关联自然保护区
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被引量:39
2010年
从生产要素视角,以旅游业要素投入、旅游收入等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DEA相对效率等量度法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以1993—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论表明:①产业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区域差异逐渐减小;②当前区域差异处于良性水平;③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区域差距突出;④政策推动对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效果明显;⑤提高产业效率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区域差异的对策。
唐晓云
关键词:旅游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的提出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结果。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是以三省坡为核心,以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为纵轴,以横轴与纵轴的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并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圈层、四条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的基本构架。这一旅游圈的构建和打造,是桂黔湘边区各县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中国优秀侗族文化遗产,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张瑾吴忠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旅游圈
文化重构视野下的红瑶妇女生计变迁研究——以龙脊梯田景区黄洛瑶寨为例被引量:11
2011年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黄洛瑶寨为个案,分析旅游语境中展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如何被建构生成并影响红瑶妇女的生计变迁。结果表明:富有创造性的文化重构,使旅游参与成为红瑶妇女一种新的生计手段,对女性的生计水平、性别分工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旅游发展的多方博弈中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则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
张瑾
关键词:文化重构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被引量:34
2008年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吴忠军张瑾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
基于居民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开发影响评价——以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被引量:15
2010年
通过对桂林龙脊平安寨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感知的测量,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开发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是环境污染、文化重构、权利缺位、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认定遗产地居民文化权、制定社区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赋予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决策权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唐晓云秦彬吴忠军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民族旅游语境中的地方性知识与红瑶妇女生计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黄洛瑶寨为例被引量:34
2011年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黄洛瑶寨的田野观察,审视红瑶的地方性知识在旅游语境中如何被转化为旅游产品,并影响妇女的生计变迁及其发展。文章阐述了生计变迁的主要表现,进一步分析了变迁发生的动因。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在旅游语境中的再生产是少数民族文化调适于新的社会环境的路径之一,而案例地的红瑶妇女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调适,由地方性知识转化而来的新生计手段为她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与发展。
张瑾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例被引量:17
2010年
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广西龙脊平安寨的旅游开发对龙脊梯田社区的文化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遗产地文化传承中存在工具理性、传统与现代的背离、文化传承的代际失衡等问题。因此,要推进遗产地旅游开发中文化传承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使遗产地文化得以正常传承和发展。
唐晓云闵庆文
关键词:文化保护传承
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是旅游地旅游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研究自然保护区类的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首先,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评价体系,包括社区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关联、利益感知、生活条...
廉同辉王金叶
关键词:居民旅游感知灰色关联自然保护区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