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02H06001)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蒋伟宇徐荣明马维虎赵刘军于亮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生物力学
  • 3篇枢椎
  • 3篇寰枢
  • 3篇寰枢椎
  • 3篇寰枢椎后路
  • 3篇后路
  • 1篇有效性
  • 1篇生物力学评价
  • 1篇寰椎
  • 1篇稳定性
  • 1篇内固定
  • 1篇内固定器
  • 1篇固定器

机构

  • 3篇宁波市第六医...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3篇于亮
  • 3篇赵刘军
  • 3篇马维虎
  • 3篇徐荣明
  • 3篇蒋伟宇
  • 1篇王以进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一种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蒋伟宇于亮马维虎赵刘军徐荣明王以进
关键词:寰枢椎稳定性生物力学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同(rangeof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有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l%、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义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蒋伟宇于亮马维虎赵刘军徐荣明
关键词:寰枢椎有效性生物力学
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测试并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新鲜成人枕颈标本(C0-4)8例,分成4组:完整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通过加载1.50 N·m的力矩,对4组标本C1/C2、C2/C3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vement,ROM)及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SI)进行测试。结果采用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后,C1/C2、C2/C3节段的ROM与正常完整标本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动态固定法相比,C1/C2、C2/C3节段的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固定与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C1/C2SI均上升,与完整状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01)。C2/C3测试结果显示,采用动态固定时SI分别上升为109%、107%和112%;而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运动范围SI反而分别下降为77%、71%和87%,比动态固定SI分别低29%、34%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既可维持寰枢椎的部分旋转功能,又可达到坚固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蒋伟宇于亮马维虎赵刘军徐荣明
关键词:寰椎枢椎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