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880049)
-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 相关作者:罗爽蔡海龙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论高等学校中的学术权力被引量:8
- 2016年
- 学术权力是指高等学校中的学术共同体享有的管理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学术事务的权力,这是一种为了使得高等学校实现其社会功能,保证高等学校中的教育、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创造性而设置的一项公共权力。学术权力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中依章程成立的各级各类学术组织,学术权力的客体主要是各类学术事务以及与学术事务相关的各类事务,学术权力的内容包括审议权、评定权、咨询权、裁决权。当前高等学校落实学术权力所存在的干扰和问题应通过改革学校的行政化倾向、消除内部的管理主义、加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自主和自治管理等途径,为学术权力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 蔡海龙
- 关键词:学术权力学术自由学术管理
- 论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根本性质及其意义被引量:14
- 2014年
- 从法人制度的实质和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私法人说和公法人说都不能成立。法人制度是一项关于团体组织的基本法律主体制度,对团体组织具有确立主体性、增强自主性、提高功能性三项基本价值与功能。因此,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就是通过赋予高等学校以独立的法律人格,使其能够自主地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并最终实现教育公共利益的法律主体制度,具有独立性、组织性、人合性和价值性。它是实现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必要保证,是保障高等学校自主运转的必要机制,是促进高等学校有效治理的必要手段。
- 罗爽
- 关键词:法人制度
-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问题及其改革被引量:1
- 2014年
- 高等学校法人制度以高等学校的基本组织属性为价值基础,应当是一项契合高等学校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法律制度,其内部价值冲突的整合模式包括自主性本位、公共性本位以及自主性和公共性冲突整合三种。我国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在价值基础方面选择了自主性本位整合模式,并呈现出市场自主性的偏向。其问题表现为:缺乏高等学校自主运转的必要保障机制安排,导致保障高等学校自主性的制度目标未能达成;忽视高等学校的公共机构身份,导致高等学校公共性危机的产生。对其进行改革的应然选择是建立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
- 罗爽
- 关键词:法人制度教育体制改革自主性公共性第三部门
- 论建立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被引量:5
- 2014年
- 针对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改革问题,学界形成了公法人和私法人两条思路,然而它们都并非最佳的策略选择。突破公私两分法、主张社会结构三分法的第三部门理论成为可供选择的理论工具。将高等学校定位为第三部门组织,实现了其两大根本组织属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有机辩证统一。由此,对高等学校这样一种主体资格和行为进行确认和规范的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即意味着在价值基础方面兼顾和协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性和公共性,是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的应然选择。同时,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和改革契机。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应属于专业型第三部门法人,并采取社团法人的组织形态,在立法模式方面则应制定专门的《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法》或《大学法》,设立"高等学校法人"这一独立的法人类型。
- 罗爽
- 关键词:自主性公共性第三部门
- 完善高校法人制度:“双一流”建设的法治保障被引量:4
- 2019年
- 高校法人制度是"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组织法律保障。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法人的具体制度建设在章程实效性、法人财产自主权、法人组织机构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未来应将保障和促进高校的自主性作为制度完善的核心价值目标,在坚持高校学术自主性本位的同时防止其公共性危机的发生,并从章程、法人财产权、组织权力协调合作机制等方面着力完善。
- 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