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Z-1)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于胜祥张海燕张晓霞许为斌洪德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叶表皮
  • 2篇植物叶
  • 2篇分类学
  • 2篇凤仙
  • 2篇凤仙花
  • 2篇凤仙花属
  • 2篇表皮特征
  • 1篇新记录种
  • 1篇遗传分化
  • 1篇英文
  • 1篇植物志
  • 1篇种皮
  • 1篇种皮微形态
  • 1篇种群
  • 1篇微形态
  • 1篇系统学
  • 1篇系统学意义
  • 1篇鲜卑
  • 1篇香茶菜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江西省·中国...

作者

  • 2篇于胜祥
  • 1篇王爱华
  • 1篇陈世龙
  • 1篇张林静
  • 1篇萨仁
  • 1篇许为斌
  • 1篇洪德元
  • 1篇付鹏程
  • 1篇李晓花
  • 1篇张晓霞
  • 1篇梁同军
  • 1篇王发国
  • 1篇邢福武
  • 1篇向春雷
  • 1篇胡国雄
  • 1篇张发起
  • 1篇高庆波
  • 1篇郭慧
  • 1篇张梅
  • 1篇何春梅

传媒

  • 2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园艺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骨碎补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骨碎补科(Davalliaceae)植物属的界定和属下等级的划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首次对骨碎补科6属39种(秦仁昌系统)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骨碎补科有9种类型的角质层,其中,阴石蕨属(Humata)的角质层有密集的孔状凹陷结构;Wibelia条纹突起较厚,排列整齐且细密紧致;广义钻毛蕨属(Davallodes)内存在多种角质层类型,需要在属下进一步细分。本研究还根据角质层特征讨论了骨碎补科与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角质层特征是骨碎补科内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而保卫细胞形状和气孔密度,均不能用来界定骨碎补科的属和种。本研究按角质层分类的结果与Kato和Tsutsumi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一致。
马晓东何春梅王发国王爱华邢福武
关键词:叶表皮系统学意义
中国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明显的界限,是种间界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的分类学价值,基于上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将研究的36种代表植物划分为5个类型。下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虽更为多样,种间差异显著,可用于种间界定,但对于属下划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性状。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宏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较弱,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较强,关系更为密切。同一地理分布区域内的种类宏观形态特征虽然差别明显,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似乎也反映了叶表皮微形态这一性状受环境饰变的影响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凤仙花科的系统发育,尤其是凤仙花属种间界定提供有价值的分类学佐证。
张晓霞张海燕许为斌于胜祥
关键词: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叶表皮分类学
凤仙花属总状花序组的种皮微形态观察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凤仙花属(Impatiens)总状花序组(sect.Racemosae Hook.f.et Thomson)23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总状花序组植物的种子为椭圆体形、倒卵形和狭卵形;长宽比多在1.4~2.3;种皮表面具网状纹饰和指状隆起两种类型,指状隆起又可分为排列疏松和紧密两类。该组的种皮微形态与宏观形态性状相关性较小,但网眼内是否有颗粒物、指状隆起的排列密度、隆起物上是否有颗粒状附属物或凹陷小孔等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对该组植物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林静郭慧李晓花梁同军张梅于胜祥
关键词:凤仙花属种皮微形态分类学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项目简介被引量:3
2014年
泛喜马拉雅地区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该区域包括中国及邻近的其他6个国家,各国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紧密关联,然而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还很薄弱。近年来,这一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如何协调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合理开发生物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项目的实施,将对泛喜马拉雅地区进行深入的本底调查,编研出高水平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为我国及邻近其他6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萨仁洪德元
基于查尔酮合酶基因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与遗传分化被引量:2
2014年
以高山灌木鲜卑花为研究材料,收集其在中国全部分布区域内的13个居群共139个个体,以查尔酮合酶基因(CHS)的内含子区域为分子标记,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遗传分化的时间与成因。在鲜卑花中CHS共鉴定了2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248和0.007 545,遗传变异大;贝叶斯分析说明鲜卑花种内遗传分化的时间始于4.37 Ma左右。中性检验与歧点分布分析一致表明鲜卑花在近期经历了明显的居群扩张,估算的扩张时间在55.8 ka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鲜卑花在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期从冰期避难所向外经历了明显的居群扩张;而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导致的环境剧变,加剧了鲜卑花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付鹏程高庆波张发起陈世龙
关键词:遗传分化查尔酮合酶
国产唇形科香茶菜属一新记录种--暗红香茶菜(英文)被引量:1
2014年
报道了采自西藏错那县的唇形科香茶菜属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暗红香茶菜Isodon atroruber R.A.Clement。本研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其叶表皮、花粉及小坚果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此外,还编制了西藏产19种香茶菜属植物的检索表。
陈亚萍胡国雄向春雷
关键词:唇形科新记录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