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61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6113)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8H指数:7
- 相关作者:方云樊晔胡学一何聪芬何志强更多>>
-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9,10,12,13-四羟基硬脂酸钠在低温硬质水及中性pH条件下的特异性能被引量:3
- 2013年
- 以天然亚油酸为原料,经氧化水解制备得到9,10,12,13-四羟基硬脂酸(THSA),采用FTIR、ESI-MS和1HNMR表征了THSA的结构。测定了THSA的钠皂9,10,12,13-四羟基硬脂酸钠(STHS)的克拉夫特点、钙离子稳定性、钙皂分散剂消耗量、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和泡沫性能,并与对照物亚油酸、油酸及硬脂酸的钠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THS具有其他脂肪酸钠皂不具备的优秀钙皂分散性能和钙离子稳定性,并在低温和中性条件下显示出更好的水溶性。STHS不仅克服了普通脂肪酸钠皂不耐硬水和中性条件下溶解性差两大共同缺陷,也克服了饱和脂肪酸钠皂低温溶解性差以及不饱和脂肪酸钠皂易氧化酸败的缺点,因此,STHS具有在中性皂、低温皂和抗硬水皂配方中用作新皂基表面活性剂的潜质。
- 赵晓胡学一方云叶信谷
- 关键词:亚油酸
- 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的温敏膨胀行为被引量:5
- 2015年
- 采用紫外辐照引发共轭亚油酸(CLA)囊泡内聚合反应,获得自交联CLA囊泡.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等观察自交联CLA囊泡的粒径和形貌变化,结果表明,自交联CLA囊泡的囊泡结构不仅不随温度变化解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温敏膨胀性.自交联CLA囊泡体外释放5-氟尿嘧啶的实验表明其具有温度响应的缓释和控释特性.
- 戴基宁樊晔方云
- 关键词:囊泡形貌体外释放
- 共轭亚油酸钠胶束的自交联行为被引量:5
- 2013年
- 以高纯度天然亚油酸为原料,通过碱催化异构化反应制得一种阴离子可聚合脂质——共轭亚油酸钠。在水溶液中使共轭亚油酸钠分子自组装成球状胶束,再经自由基引发剂引发胶束内部共轭亚油酸钠分子间自交联反应,最终获得共轭亚油酸钠的球状自交联胶束。探索了引发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共轭亚油酸钠分子自交联程度的影响,并采用TEM技术直观表征所获自交联组装体的形貌。结果表明,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80℃下使pH=13的共轭亚油酸钠水溶液交联反应10 h可以得到平均粒径为20 nm的球状自交联胶束,这是一种潜在的稳定性纳米药物载体或微反应器。
- 樊晔马琳方云李宇婕李延頔
- 关键词:可聚合表面活性剂胶束自组装
- pH非敏感型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的构建和表征被引量:5
- 2014年
- 以共轭亚油酸(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为构造pH非敏感型脂肪酸囊泡( Fatty acid vesicle, FAV)的分子砌块,通过碱异构化法从亚油酸半合成CLA,然后采用pH刺激响应自组装法获得CLA的不饱和脂肪酸囊泡( Ufasome),采用紫外辐照诱导方式对CLA-ufasome实施囊泡内化学绑定,获得一种新的pH非敏感型FAV.通过酸碱滴定和表面张力实验确定CLA-ufasome形成的适宜pH范围和浓度,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表征了自交联CLA的FAV的形貌,并通过动态光散射( DLS)法测定了自交联CLA的FAV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CLA为分子砌块,当浓度为3 mmol/L时在pH=8.6条件下构建CLA-ufasome,紫外辐照2.5 h后得到粒径为10-20 nm,壁厚为2.0 nm的自交联CLA的FAV,并具有pH非敏感的特性.以抗癌药物五氟尿嘧啶为目标包覆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自交联CLA的FAV对五氟尿嘧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 樊晔方云高迪
-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
- 黑豆萌发后主要成分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3年
- 黑豆是一种食药两用的豆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萌发后具有更为优异的生物活性,在食用、保健和美容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现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对黑豆萌芽的研究,介绍了黑豆萌芽中的主要成分变化及其生物活性,并指出萌芽过程是一个天然的生物转化器,可以增加种子的生物活性,为种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 来吉祥魏少敏方云何聪芬
- 关键词:生物活性
-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黏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乌氏黏度计在(30±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质量浓度与不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组合的复合溶液的黏度,观察到PVP-SDS溶液黏度曲线上存在双临界浓度c1和c2,表明在c1和c2之间SDS以束缚胶束形式簇集在PVP高分子链上;研究了不同"比簇集量"的PVP-SDS团簇溶液的比浓黏度特性,发现比浓黏度随PVP质量浓度降低反而显著增大,偏离了单纯PVP溶液而与典型的聚电解质聚丙烯酸钠(Na PAA)溶液相似;计算了PVP-SDS团簇中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r2及其与单纯PVP类比的链相对扩张量k值,发现随着比簇集量[Г]增加k值增大。根据实验结果,将上述现象解释为由于带电的SDS束缚胶束簇集在PVP高分子链上,产生了"聚电解质效应",从而导致高分子链扩张。
- 陈杰吴业帆祝梦方云
- 关键词: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
- γ-丁内酯乙氧基化合成内酯冠醚
- 2012年
- 以Al-Mg基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尝试采用环氧乙烷(EO)分子插入γ-丁内酯(GBL)的新反应合成内酯冠醚,用FTIR和ESI-MS对目标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实验结果表明,LE-4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对反应温度和压力的优化实验进一步表明,当使用质量分数1%的LE-4催化剂,EO与GBL的摩尔比为5时,优化反应温度和体系压力分别为160℃和0.65 MPa,GBL转化率达到75.2%。
- 胡学一方云赵权
- 关键词:乙氧基化Γ-丁内酯环氧乙烷
- SCL@SiO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被引量:10
- 2018年
- 用共轭亚油酸钠(SCL)在SiO2纳米颗粒表面吸附,得到表面改性的SiO2纳米颗粒,然后在80℃下通过热聚合引发SCL分子自交联,从而稳定SCL@SiO2纳米颗粒的SCL层并改善其表面润湿性。通过Zeta电位、FTIR、DLS、TG和DTG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SCL物理吸附在SiO2纳米颗粒表面。以SCL@SiO2纳米颗粒作为单一乳化剂制备液体石蜡的Pickering乳液,结果表明:该Pickering乳液在制备一个月后外观基本不发生变化,而传统乳液出现明显破乳现象。热重分析结果显示:SCL@SiO2纳米颗粒的SCL层比简单吸附脂肪酸的SiO2改性颗粒更稳定,且粒径会随着pH的减小而增大(11~16Nm),因此,由SCL@SiO2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粒径(15-29μm)也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
- 樊晔牛田方云夏咏梅刘深鑫
- 关键词:热聚合PH响应功能材料
- 黑豆萌芽中抗氧化活性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 2014年
-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GO Term分析研究了黑豆萌芽中抗氧化活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并通过RT-PCR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比0.5和5.0 cm黑豆萌芽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芽长0.5 cm的萌芽中发现了10个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的基因显著高表达,他们属于GO:0006979(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氧化压力响应):BE823689.1_567,GMFL01-02-F14-R_381,GMFL01-03-G22-R_364,GMFL01-14-M12-R_553,GMFL01-51-M23-R_265,AW757007.1_297,AW761420.1_260,BI788389.1_501,BQ273202.1_332,GMFL01-10-I14-F_701,这些基因主要控制合成热休克蛋白和抗氧化酶类,与细胞内的氧化代谢平衡密切相关;RT-PCR结果与基因芯片试验结果一致,证明了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来吉祥何聪芬方云赵亚魏少敏
- 关键词:抗氧化基因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
- 天然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化学改造的技术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对大豆油脂中最丰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或亚油酸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可以合成多种油化学品,这是目前绿色脂质可持续加工利用的发展方向。主要综述了以天然不饱和脂肪酸为原料,利用双键化学改造技术,合成环氧脂肪酸(酯)、共轭亚油酸、二聚酸、双子表面活性剂、油酸交内酯、支链脂肪酸和多羟基十八酸等油化学品的主要化学修饰反应,并关注应用上述7类油化学品的新动向。
- 赵晓陈骥钟渤凡方云胡学一
- 关键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