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733007)
- 作品数:27 被引量:524H指数:10
- 相关作者:韩博平胡韧肖利娟顾继光钱新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南京大学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鹤地水库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28
- 2012年
- 为揭示鹤地水库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特征,对水库代表性区域柱状沉积物样品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库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磷形态组成及其对水质的潜在影响,并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鹤地水库3个样点沉积物总氮(TN)含量在2.314~2.427 mg.g-1之间,其含量大小顺序为:湖泊区>过渡区>河流区,总磷(TP)含量在0.591~0.760 mg.g-1之间,其含量大小顺序为:过渡区>湖泊区>河流区;重金属(Cu、Cr、Pb、Zn、Cd和Hg)平均含量分别为31.094、46.85、75.615、385.739、0.624和0.171 mg.kg-1,除Cr外,湖泊区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过渡区.垂直剖面上,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均表现出表层富集的特征.鹤地水库沉积物磷形态以无机磷(IP)为主,IP又以铁铝结合态的NaOH-P为主,NaOH-P含量占到IP含量的80%以上,磷组成特点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潜在释放能力.潜在生态危害评价中,以工业化前沉积物最高背景值为参比的评价结果表明单种重金属基本属于轻微到中度污染,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表明鹤地水库沉积物尚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程度;而以广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为参比的评价表明重金属Cd和Hg均已达到强到极强污染程度,其余重金属则处于轻微污染水平,沉积物重金属综合RI值达到强到较强危害程度,这与该地区红壤中Cd和Hg的环境背景值较低有关,尽管2种参比评价结果有所不同,但均表明重金属Cd和Hg污染较其他重金属严重,对RI值的贡献最大.
- 张华俊陈修康韩博平罗勇杨浩文曾艳陈敬安
- 关键词:沉积物营养盐重金属磷形态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 粤东沿海典型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被引量:8
- 2012年
- 通过测定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4座典型供水水库柱状沉积物主要重金属(Cr、Cu、Pb、Zn、Cd和Hg)含量,揭示了这4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历史,并运用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别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态进行评价,最后分析了重金属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除Cr外,Cu、Pb、Zn、Cd和Hg的含量均高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类土标准值和工业化前全球沉积物重金属最高背景值,且4座水库间含量变异较大,表明4座水库沉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据地积累指数评价,各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Pb>Zn>Cd>Cu>Cr>Hg。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河溪、汤溪及公平水库的生态危害程度要低于赤沙水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Pb>Cu>Zn>Cr,其中Cd和Hg对综合生态危害指数的贡献最大。4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表现出了较强的相互关系,流域内人类活动较强的公平、赤沙水库污染程度要明显高于人类活动较少的河溪和汤溪水库。
- 张华俊顾继光胡韧林国恩王钊
- 关键词:水库沉积物重金属供水安全
- 壬基酚胁迫对莱茵衣藻的生理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研究了不同浓度壬基酚(nonylphenol)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ρ(壬基酚)(0~0.8 mg.L-1)的升高,莱茵衣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培养5 d时0.8 mg.L-1壬基酚处理组抑制率达到84.4%。叶绿素a含量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则逐渐降低,0.6 mg.L-1壬基酚处理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6.7%和37.2%(P<0.05);总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随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0.4和0.6 mg.L-1壬基酚处理组这两个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壬基酚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至ρ(壬基酚)为0.6 mg.L-1时SOD和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01),分别为对照组的25.0倍和32.1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0~0.2 mg.L-1)内随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ρ(壬基酚)>0.2 mg.L-1时则下降,表明壬基酚胁迫可诱导GSH含量增加。
- 周峰刘训财厉以强季荣李梅
- 关键词:莱茵衣藻壬基酚抗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
- ELCOM模型在流溪河水库水温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9年
- 水温是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结构特征对水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流溪河水库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大型山谷型深水水库,一座典型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水库。本文运用西澳大利亚大学水研究中心开发的三维ELCOM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流溪河水库2008年7月23日到8月24日共32d的水温变化状况,并通过水温实测值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R2值达到了0.8342,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ELCOM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水温的日变化。最后对水温变化的原因和趋势进行了分析。
- 丁正锋钱新张玉超陈黎明谢兴勇
- 关键词:水温
- 广东流溪河水库湖沼学变量的时空动态特征被引量:39
- 2009年
- 流溪河水库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大型山谷型水库,是一座典型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水体.为了解该水库的特点,于2006年对水库的水文、营养盐状况及相关理化因子进行了逐月监测,对其主要的湖沼学变量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湖沼学特征和生态过程的主要驱动因子.流溪河水库全年表层水温在14.9-31.6℃之间,水柱热分层开始于3月初,一直持续到12月,呈单循环混合模式.水库的水动力学主要受降水和水库用水的影响,2006年全年降雨量为2960mm,平均水力滞留时间长170d;降雨量集中在丰水期(4-9月),导致丰水期水力滞留时间短(65d),丰水期与枯水期水文水动力季节性差别显著,水文水动力学变化剧烈.2006年全年湖泊区的TN、TP、Chl.a、SD的平均值分别为0.66mg/L,0.016mg/L,2.2mg/m3,3.1m,指示该水库为贫中营养型水体.N/P的质量比为41:1,DIN/DIP的质量比为78:1,说明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在强烈的磷限制性水体中,较高的N/P比是由流域中热带-亚热带红壤中营养盐组成特点所决定.营养盐、透明度和叶绿素a等变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丰水期初期(4-5月)营养盐浓度显著地高于其它月份,说明地表径流是输送营养盐入库的主要途径;沿入库河流至水库大坝方向,营养盐和Chl.a具有递减规律,即: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受季风的影响,丰水期的降水集中加上水库的本身形态是导致流溪河水库湖沼学特征呈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梯度的关键因素.
- 林国恩望甜林秋奇韩博平
- 关键词:湖沼学季节性热带亚热带
- 南亚热带高产渔业水库——显岗水库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0年
- 显岗水库是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于2008年对南亚热带高产渔业水库——显岗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的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显岗水库敞水区的总氮和总磷浓度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0.83mgL-1和0.046mgL-1;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1.02~59.34μgL-1.共检出浮游植物129种(属),隶属7门,其中绿藻占优势,共78种,其次为蓝藻和硅藻,分别为25种和16种;丰水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枯水期的高.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6×108~7.49×108cellsL-1和0.63~5.09mgL-1,分别在5月、2月出现极大值,10月均具有极小值;丰水期的丰度较枯水期的高,生物量则相反.浮游植物丰度主要由蓝藻贡献,生物量则主要由硅藻贡献.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sp.、假鱼腥藻Pseudoanabeana sp.、湖丝藻Limnthriox sp.、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ima、针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rhaphidioides是主要的丰度优势种,在全年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肘状针杆藻Synedna ul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根管藻Rhizosolenia longiseta、曲壳藻Achnanthes exigua、微小隐球藻、假鱼腥藻、针晶蓝纤维藻是主要或常见的生物量优势种.根据统计分析,总磷、透明度、入库流量和降雨量是影响显岗水库敞水区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非生物环境因子.
- 孙育平王晓辉胡韧韩博平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丰度
- 太湖梅梁湾有机污染物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遗传毒性效应被引量:4
- 2009年
-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样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成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5种目标化合物,表明该区域水体已经受到有机物污染;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在低浓度浓缩水样处理下(1倍组)生长无显著影响,叶绿素a、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高浓度下(5倍和10倍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抗氧化酶系统中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显示有机污染物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中,Olive尾矩和尾动量增加,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着太湖水样污染物浓度增加而加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太湖梅梁湾水样具有潜在致突变性.结果表明,慧星试验和SOD活性试验结合使用在水环境中的遗传毒性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适合作为水体有机污染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 高香玉崔益斌胡长伟钱新孔志明李梅
-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生物标志物彗星试验
- 贫营养型水库中罗非鱼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围隔实验被引量:4
- 2011年
- 于2009年9~11月在贫营养型的大型深水水库(流溪河水库)中进行了围隔(体积约为85 m3)实验,分析了罗非鱼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根据水库中现有鱼类的生物量,设置加鱼处理组(2 g/m3)和无鱼对照组两组.每组有3个重复,实验开始后每周采样一次,测定水质与采集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加鱼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总氮、可溶性无机氮没有明显差别,实验后期的总磷与正磷有一定差别,处理组略高于对照组.加鱼处理组浮游植物丰度及生物量、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透明度低于对照组,个体小于30μm的浮游植物种类的丰度与生物量较明显增加,浮游动物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总的来说,在贫营养条件下,低生物量的罗非鱼对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有着明显的影响,罗非鱼排泄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摄食产生的下行效应.
- 徐政张贵刚胡韧韩博平
- 关键词:浮游植物罗非鱼围隔
- 惠州市3座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被引量:19
- 2012年
- 为了解惠州市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Cr、Cu、Zn、Cd、Pb和Hg)污染状况和垂直分布特征,于2008年5月在惠州市3座具代表性的水库湖泊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运用ICP-MS法检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进行污染评价,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随沉积深度的变化差异明显,一些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变化不明显,而另一些垂直变化明显(降低或升高),但各种重金属在不同水库沉积物中呈现特有的垂直分布特征.根据地积累指数可知,3座水库中沉积物主要以Zn和Pb污染最为严重,达到轻度至强度污染(含量分别为Zn:49.98~640.29mg.kg-1;Pb:21.94~300.66mg.kg-1),同时沉积物中部或底部受到轻度的Cu污染(含量为16.85~45.46mg.kg-1),基本未受Cr、Cd和Hg污染.据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可知,3座水库沉积物的重金属潜在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据PCA分析和相关资料可知,矿山开采与冶炼、城市化和农林业快速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了3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其中,Zn主要来源于矿产开采与冶炼;除矿产开采与冶炼导致沙田水库Pb污染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活垃圾等是3座水库沉积物Pb污染的主要途径;Cu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污染.
- 陈修康张华俊顾继光胡韧杨浩文陈敬安
- 关键词:重金属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沉积物水库
- 大沙河水库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华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月对广东省大沙河水库湖泊区距水表层0.5m、5m和10m三个水层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同时对环境变量进行了测定。采样期间三个月的总降雨量为263mm,水温范围在15.5~19.4℃之间,水体处于混合状态。三次采样中,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9种(属),隶属于6个门,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在4.1×10~6~14.8×10~6cells·L^(-1)之间。三个水层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差异不显著(p>0.05),丰度的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这两个种的丰度之和占总丰度的70%以上,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2月的表层出现了轻度鱼腥藻和微囊藻水华。蓝藻自身的浮力调节机制和适应低磷的生活策略是其成为优势种的重要原因,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水体混合与富营养共同导致的光的可获得性的减少是形成蓝藻水华的关键外部因子。
- 李季东肖利娟胡韧
- 关键词:浮游植物蓝藻水华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