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70413072)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邓雪飞韩卉刘斌陈峰陶伟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10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显微解剖
  • 6篇静脉
  • 4篇桥静脉
  • 3篇血管
  • 3篇上矢状
  • 3篇上矢状窦
  • 3篇矢状
  • 3篇矢状窦
  • 3篇脑静脉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检查
  • 2篇小脑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铸型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速度
  • 1篇引流
  • 1篇造影

机构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解放军105...

作者

  • 9篇韩卉
  • 9篇邓雪飞
  • 4篇刘斌
  • 3篇陶伟
  • 3篇陈峰
  • 2篇陈方宏
  • 2篇夏春华
  • 2篇邹莉娜
  • 1篇朱友余
  • 1篇罗福成
  • 1篇李传富
  • 1篇章仁品
  • 1篇黄建军
  • 1篇王娜
  • 1篇庞刚
  • 1篇连娟
  • 1篇陈永超
  • 1篇陈丹
  • 1篇陈训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解剖学报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脑浅表吻合静脉64层CT血管成像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大脑外侧面浅表吻合静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90例受检者行头部CTV检查,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大脑浅表吻合静脉的三维血管影像。结果①CTV图像中大脑浅表静脉吻合分为6型,Ⅰ~Ⅵ型分别占:34%(31例)、43%(39例)、9%(8例)、49%(44例)、33%(30例)及3%(3例);浅表静脉间的吻合个体差异较大,单侧大脑半球浅表静脉吻合显示类型以1~3种居多,3种以上较少见,8%(7例)双侧大脑半球未发现任何类型的浅表静脉吻合;②参与构成静脉吻合的浅静脉共349支,左侧182支,右侧167支,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olard静脉、Labbe静脉及参与构成静脉吻合的Sylvian静脉的数量分别为97支、112支、140支。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性显示大脑浅表吻合静脉的检查手段,可为临床相关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陈峰邓雪飞刘斌韩卉
关键词:显微解剖
颅中窝蛛网膜颗粒的显微解剖、组织学与CT观察
2009年
目的通过对颅中窝内蛛网膜颗粒的显微解剖、组织学和CT观察,进一步完善蛛网膜颗粒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分别对33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和40例脑血管CT成像资料进行显微解剖、组织学与影像学观察。结果颅中窝内蛛网膜颗粒大多分布在脑膜中静脉窦、蝶顶窦、圆孔外侧及海绵窦,颗粒多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光镜下可将颗粒分为单个型和分叶型;显微解剖和CTV观察颅中窝内颗粒的平均数量分别为8.75和3.52个,CTV观察海绵窦内颗粒显示不清。结论对颅中窝内蛛网膜颗粒深入系统的观察,可以丰富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有助于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过程中保护蛛网膜颗粒,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陈峰邓雪飞邹莉娜韩卉刘斌
关键词:颅中窝蛛网膜颗粒显微解剖
2D-TOF和3D-CEMRV对正常脑静脉的显示及比较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2D-TOF和3D-CE MRV成像技术对正常脑静脉的显示能力,为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方法20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TOF及矢状位3D-CE MRV检查。2种MRV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后,对与神经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关系十分密切的6根脑静脉的图像质量逐一进行分级比较。结果两种MRV检查方法对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Galen静脉和大脑中浅静脉均能够良好显示,2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对Trolard静脉显示中,3D-CE MRV优于2D-TOFMRV,主要表现在对静脉起始端的显示上;2D-TOF MRV对Labbé静脉的观察效果最差,不能分辨静脉结构的病例多于3D-CE MRV。结论脑静脉的2D-TOF成像能够满足大多数神经外科手术术前影像学检查的需要。
夏春华邓雪飞庞刚李传富黄建军韩卉
关键词:脑静脉神经外科手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的形态特点,为小脑幕下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按其注入小脑幕处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窦汇组(28%)、小脑幕组(36%)和岩部组(36%)3组,3组桥静脉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桥静脉的直径分别为(1.6±0.7)mm,(1.9±0.7)mm,(1.9±0.7)mm。7%的病例缺乏窦汇组桥静脉,13%的病例缺乏小脑幕组桥静脉,每侧显微解剖标本至少存在一根岩部组桥静脉。结论:小脑幕下手术中,旁正中入路损伤桥静脉的机会最小,术前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陶伟邓雪飞韩卉朱友余
关键词:横窦显微解剖血管铸型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显微解剖学观察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形态特点,为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理的解释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观测记录注入口的数目、分布、类型及走行。结果上矢状窦旁桥静脉共有注入外口367个(桥静脉与硬脑膜连接处,位于上矢状窦腔外),注入内口(桥静脉在上矢状窦腔内的开口)375个,其中有8个注入外口分别对应两个注入内口。注入口集中分布在上矢状窦前段和后段,分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注入外口经脑膜静脉或硬膜旁窦走行一段距离后到达注入内口)两种类型。37%的上矢状窦后段注入口为间接注入,其中85%使得桥静脉由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变为垂直或顺行注入。结论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复杂多样,且常使桥静脉逆行、垂直和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内的方式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邹莉娜邓雪飞陈峰韩卉
关键词:上矢状窦桥静脉显微解剖
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中桥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20例(40侧)CTV和20例(40侧)MR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观察到89%、40%和38%的桥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11%、17%和33%。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的形态分为直接或经脑膜静脉(小脑幕窦)间接注入两种,脑膜静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信号的不连续、缺失或者局部强度增加。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主要分布在窦汇附近、小脑幕和岩上窦前部。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桥静脉的保护。
邓雪飞陶伟刘斌陈方宏夏春华韩卉
关键词:桥静脉幕下小脑上入路显微解剖影像学检查
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对照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分别观察到89.79%、94.89%的基底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37.28%、36.72%。根据基底静脉注入大脑大静脉系的分布特点,将基底静脉分为3型:①Ⅰ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中段,占36.11%(13侧);②Ⅱ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起始段,占27.78%(10侧);③Ⅲ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内静脉,占36.11%(13侧)。DSA和CTV均能显示基底静脉注入处的分布规律。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对基底静脉的保护。
陈丹邓雪飞王娜刘斌陈方宏韩卉
关键词:基底静脉显微解剖影像学检查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及其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为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的解释和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对6例(12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观测,测量各支桥静脉的直径及其注入上矢状窦的角度;利用解剖数据,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Fluent,建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模型的壁面剪切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上矢状窦旁桥静脉共计137支,分为前后两组,其中后组桥静脉的直径较大,注入上矢状窦的角度较小。共建立模型137个,桥静脉直径>1.2mm、65°≤注入角度<105°时,注入处下游上矢状窦壁壁面剪切力下降明显;桥静脉直径>1.2mm、注入角度<65°时,注入处下游上矢状窦壁和注入处上游桥静脉壁壁面剪切力下降明显,桥静脉壁壁面剪切力最低值为上矢状窦壁上的63%。与前段组桥静脉模型相比较,后段组模型上矢状窦壁和桥静脉壁壁面剪切力最低值较小,距注入处较远。结论桥静脉直径>1.2mm,且注入角度<65°时,血管壁面剪切力急剧下降,脑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发生。血栓好发于上矢状窦后段的注入处上游桥静脉壁。
邓雪飞韩卉陶伟
关键词:桥静脉脑静脉血栓形成显微解剖计算流体力学
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1年的患者,经术后骨窗彩超观测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结果:桥静脉呈节段性集中分布,分为前段组和后段组两组。前段组桥静脉数目为(3.1±1.4)支,直径为(2.7±0.7)mm,注入角度为(96±33)°,平均血流速度为(10.0±2.8)cm/s。后段组桥静脉数目为(5.8±1.0)支,直径为(3.2±1.2)mm,注入角度为(41±24)°,平均血流速度为(11.4±2.8)cm/s。与前段组相比较,后段组桥静脉的数目较多,直径较大,注入角度较小,血流速度较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术后骨窗能够观测到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形态和血流速度,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并为神经外科术后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陈永超邓雪飞韩卉罗福成连娟陈训章仁品
关键词:脑静脉血流速度超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