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01)
- 作品数:15 被引量:205H指数:8
- 相关作者:胡雯黄勇周后福冯妍何彬方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华北低槽控制下安徽省对流云特征统计分析
- 2009年
- 收集2001、2002年5~10月华北低槽控制下安徽省对流云个例,通过分析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发生发展过程中云顶亮温、面积、几何形态等特征物理量的变化,来揭示这一天气背景下安徽省的对流云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华北低槽控制下,对流云发展过程中最低亮度温度一般在213~263K;红外分裂窗亮温差和红外通道最低亮温值保持着较好的同步变化关系;面积分布上呈现出2高2低的特征;生命期存在1个界限时间区域,界限时间的取值区域与地域息息相关,这方面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 刘慧娟黄兴友黄勇
- 关键词:对流云卫星
- 安徽省近45年最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1
- 2009年
-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布,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68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高温日数空间上呈南高北低分布,其中低值中心出现在大别山区,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温日集中在4~10月份,其中7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48.1%);高温初日与终日的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长-短-长的过程,最低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 冯妍何彬方周后福
- 关键词:最高气温高温日数
- 多部雷达联合估算淮河流域降水被引量:6
- 2010年
- 以淮河流域内6部CINRAD雷达基数据资料以及高密度自动雨量站观测资料为源,在应用多种方法进行降水估算和校准,并采用主成分集成方法进行集成应用的基础上,采用"先估算降水再拼图"和"重叠区域选取最大值"的方法来进行整个流域的降水估算结果拼图,从而实现了整个淮河流域的降水估算。从2007年7月初降水过程应用结果来看,经过校准以后估算误差在45%以下,并且能够反映出缺少地面雨量观测站的区域的降水分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淮河流域降水估算的方法。
- 黄勇胡雯何永健叶金印
- 关键词:多雷达降水估算
- 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式模拟及其比较被引量:12
- 2010年
- 基于雷达探测数据和地面天气现象,应用MM5模式对冰雹大风和龙卷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模拟回波和雷达实际回波,研究模拟的微物理和动力特征,探讨两类强对流天气微物理和动力特征差异之间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在雷达回波的模拟方面,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的雷达回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冰雹大风过程的微物理模拟说明,雪晶位于0℃层以上;与雨水情况相对应的回波带等值线较为密集;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层以下,呈分散分布形态;雨水含量在0℃层上下皆有分布。由龙卷过程的微物理模拟可知,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层以下,基本连片分布;雨水含量在0℃层以下有所分布,但主要分布在0℃层以上,且数值大,等值线密集;云冰含量也是呈现零星分布。(3)从动力特征的模拟来看,强对流天气过程对应于强的上升运动,但是较强的上升运动区域并不分布在回波带的固定位置。
- 周后福郭品文翟菁
- 关键词:气象学强对流天气MM5模式微物理
- 2009年6月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基于中尺度自动站、雷达拼图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两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风变化,阐述了多普勒雷达拼图的水平结构特点,并对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第1次强对流过程8~10级大风的站点数远小于第2次的站点数;第1次过程在沿淮淮北多数地区出现大风,分布范围较小;第2次过程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之外的全省多数地区出现大风,分布范围大得多。②第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风速变化主要表现为一个峰值,第2次过程却在北部地区有2个峰值。③第1次过程主要由一次雷达回波过境造成,第2次过程则由两次雷达回波过境造成;第1次过程有一次回波单体合并现象,第2次过程有两次回波单体合并现象,合并之后对流单体得到加强。
- 周后福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自动气象站雷达拼图
- 一次苏皖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分析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6
- 2009年
-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分析了基本反射率因子等雷达产品。从天气形势、热力动力条件、急流耦合等方面研究了本次龙卷的成因。结果表明:①最强回波强度达到55~60dBz,而龙卷发生期间降水不大。基本速度图上出现正负速度对,表现出非常典型的龙卷特征;②龙卷涡旋特征(TVS)较为明显,其出现时间与实际龙卷时间大致相同。而且TVS所反映的龙卷路径与实际路径的方向、长度基本相当;③龙卷发生在梅雨的天气形势下,是由高空前倾槽所引发的。不稳定指标说明龙卷发生前大气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④在龙卷发生前后,温度平流等值线为鞍形场结构;⑤龙卷发生前低层暖平流明显。200hPa以上层为冷平流;伴随着最大反射率因子的升高、中气旋质心高度的猛烈抬升和中气旋底高的增加;存在高低空急流的耦合现象。
- 周后福郭品文张建军贾天山
- 关键词:龙卷多普勒雷达TVS
- 大别山地区7月份对流云合并特征的统计分析
- 高时空分辨率的合肥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是研究大别山区对流云合并规律的一个有效的信息源。本文通过对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2003-2006年逐年7月份回波资料的普查,统计和总结了安徽大别山地区对流云的合并规律,并对几次...
- 刘慧娟胡雯黄兴友
-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流云合并
- 文献传递
-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被引量:98
- 2008年
-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雷达回波呈现弓形,伴有明显的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与弓形回波相对应的多普勒径向速度明显地预示地面大风的中层径向辐合(MARC)。而中气旋的存在,通过加速干冷空气向雷暴内的夹卷,加强了下沉气流。另外,弓形回波前沿中低层存在弱回波区,中高层存在回波悬垂,强回波区延伸到-20℃等温线之上,表明雷暴内上升气流很强,有利于大冰雹和强降水形成。分析还表明雷暴出流边界与雷暴之间距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雷暴强弱的变化。
- 姚叶青俞小鼎张义军程华魏鸣李劲
- 关键词:飑线弓形回波阵风锋中气旋
- 两类对流云合并过程及微物理特征模拟
- 基于MM5数值模式,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安徽、湖北、江苏等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这次过程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和实况资料结合进行对比,重点分析对流云合并过程。结果表明,模拟的云系整体分布位置和实况基本一致,模式可以模...
- 翟菁黄勇胡雯
- 关键词:强对流对流云
- 文献传递
- 强对流系统中对流云合并的观测研究
- 利用雷达组网资料以及LAPS中尺度再分析系统,对2009年6月14日在河南、安徽等地引发冰雹大风天气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整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经历了多尺度、多...
- 翟菁胡雯蒋年冲黄勇
- 关键词:对流云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对流LAPS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