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129)

作品数:9 被引量:81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子健王春霞禹果肖睿洋黄圣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遗传毒性
  • 4篇多环芳烃
  • 2篇太湖
  • 2篇土壤
  • 2篇彗星
  • 2篇污染
  • 2篇PAHS
  • 1篇大型蚤
  • 1篇毒性当量
  • 1篇有机氯
  • 1篇有机氯农药
  • 1篇鱼体
  • 1篇再生水
  • 1篇在线生物监测
  • 1篇日本青鳉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物测试
  • 1篇生物富集
  • 1篇生物监测
  • 1篇生物有效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市水科学...
  • 1篇中国21世纪...

作者

  • 9篇王子健
  • 5篇王春霞
  • 4篇肖睿洋
  • 4篇禹果
  • 2篇乔敏
  • 2篇柯润辉
  • 2篇吴文勇
  • 2篇刘洪禄
  • 2篇黄圣彪
  • 1篇查金苗
  • 1篇任宗明
  • 1篇陈珊
  • 1篇许宜平
  • 1篇孙立伟
  • 1篇陈颖
  • 1篇马梅
  • 1篇王磊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给水排水

年份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在线生物监测技术用于典型农药突发性污染的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水源水突发性污染监测技术是当前的研究重点,导致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末知污染物可通过暴露于污染的水生生物行为改变来实现在线生物监测。通过48h暴露,以标准水为对照,研究了经差分滤除以后,大型蚤在一定农药浓度下的相对行为变化,进一步说明生物行为生态学变化在水体生物监测中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百菌清、除草醚和溴氰菊酯的作用下,大型蚤的运动行为强度会发生剧烈变化,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一定浓度的农药暴露中,暴露生物的行为强度在经历一个短暂的突增后,会随暴露时间增加而逐步减弱。因此,通过监测大型蚤运动相对行为变化,可以实现对百菌清、除草醚和溴氰菊酯农药污染事故的在线生物监测。
任宗明马梅查金苗王子健
关键词:突发污染事故在线生物监测大型蚤农药
三油酸甘油脂-醋酸纤维素复合膜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生物有效性被引量:4
2007年
以异狄氏剂、狄氏剂和p,p’-滴滴涕3种持久性有机氯农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验证了三油酸甘油脂-醋酸纤维素复合膜(TECAM)富集水中自由溶解态疏水性有机物的假设,研究了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对TECAM富集3种有机氯农药的影响,并与相同暴露条件下日本青鳉鱼的富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ECAM只富集水中自由溶解形态的疏水性有机物;水中存在的溶解性有机碳会降低3种有机氯农药被TECAM和青鳉富集的可利用性;TECAM和青鳉的富集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因此,TECAM能够用来预测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不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水中被鱼体富集的生物有效性.
柯润辉孙立伟陈珊王子健
关键词:腐殖酸日本青鳉
太湖梅梁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被引量:16
2006年
采用SOS/umu方法测试了太湖梅梁湾表层水和沉积物有机提取物的直接和间接遗传毒性,并与同期进行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暴露体积为40mL水样/孔时,绝大多数样点没有检出遗传毒性;而各样点的沉积物有机提取物表现出间接遗传毒性和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梅梁湾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间接遗传毒性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推测沉积物中存在间接致突变物质的积累,而多环芳烃可能是导致梅梁湾沉积物遗传毒性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
乔敏王春霞黄圣彪王子健
关键词:生态风险遗传毒性SOS/UMU太湖
天津地区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的分布规律被引量:12
2005年
利用SOS/umu试验测试了天津地区41个土壤样品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研究了该地区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污染水平及区域生态风险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区域中,遗传毒性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塘沽、汉沽两个区.其中,汉沽区土壤有机组分遗传毒性值最高,其次为塘沽区和市区.与有限的文献报道数据相比,天津地区土壤有机组分的遗传毒性较高,且与该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毒性的生物效应标记方法可以用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来快速筛选和甄别遗传毒性物质污染的高风险区.
肖睿洋禹果王春霞王子健
关键词:土壤遗传毒性多环芳烃
利用离体umu/SOS测试与活体蚯蚓彗星试验评价再生水灌溉土壤的遗传毒性被引量:1
2007年
污水和再生水灌溉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普遍,由于长期灌溉导致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累积并因此而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值得研究。本研究利用离体umu/SOS测试与活体蚯蚓彗星试验评价北京市郊区再生水灌溉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积累。umu/SOS测试得到表征样品遗传毒性大小的β-半乳糖苷酶诱导活性(IU值),以达到阳性时(诱导比率R=2)需要的土壤重量(G)来反映土壤样品的相对遗传毒性。活体蚯蚓彗星试验中,以尾矩(TM)表征土壤遗传毒性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使得土壤的遗传毒性增大,随着再生水灌溉量的增加,土壤的G值减小,TM值增大,G值与TM值之间呈现明显相关关系,说明主要遗传毒性物质是有机污染物。离体umu/SOS测试和活体蚯蚓彗星试验的联合应用,可以快速有效地筛选出遗传毒性高风险土壤样品。
禹果肖睿洋王春霞吴文勇刘洪禄王子健
关键词:彗星试验遗传毒性
模拟生物采样和原位鱼体生物富集水中PAHs的比较被引量:6
2006年
半渗透膜采样技术(SPMD)模拟了生物富集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并且可以用来监测生物有效态污染物的长期平均浓度.但是在野外条件下SPMD和鱼体生物富集作用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本工作在太湖梅梁湾选取了5个站点,同时放置SPMD和笼养的鲫鱼暴露32 d,以研究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在SPMD和鱼体内的富积规律.结果表明,SPMD和鲫鱼所富集的多环芳烃在组分构成和相对富集量上类似,不同采样点的各种多环芳烃的生物浓缩因子(lg BCF)和器件富集因子(lg DCF)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0 1).定量的分析数据表明,鱼体和SPMD对PAHs的富集量在脂类归一化后差异不大,两者的比值在0.47和4.12之间变动,有较好的可比性.因此认为,SPMD能够模拟淡水湖泊中鱼类富集多环芳烃的过程,可以用来估算多环芳烃在鱼体中的浓度水平.
柯润辉乔敏许宜平黄圣彪王子健
关键词:多环芳烃SPMD太湖
利用化学分析和生物测试方法比较研究污染土壤中芳烃受体效应物质的积累被引量:11
2006年
长期使用污水或再生水灌溉的潜在生态风险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但是少有研究持久性有机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所产生的慢性毒性.采用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方法测试了北京郊区某再生水灌溉土壤中的芳烃受体效应物质,并用2,3,7,8-TCDD标定出相应的二英毒性当量(TEQbio).同时利用化学分析得到的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根据文献报道毒性当量因子(TEF)换算成二英的毒性当量(TEQPAHs).分析生物测试的结果,发现灌溉土壤中芳烃受体效应物质的毒性当量浓度最高达97.4 ng/kg,明显高于地下水灌溉背景土壤(56.0 ng/kg).通过化学分析和计算得到的TEQPAHs所占TEQbio的比重则由背景土壤的10.3%增加到78.6%.因此,再生水灌溉导致芳烃受体效应物质在土壤中累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16种优先控制PAHs在土壤中累积引起.
禹果吴文勇刘洪禄肖睿洋王春霞王子健
关键词:污染土壤多环芳烃毒性当量
利用umu/SOS实验评价污灌土壤的遗传毒性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umu/SOS显色实验评价北京市郊污水灌溉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积累,得到表征样品遗传毒性大小的β-半乳糖苷酶诱导活性(IU值).以达到阳性时诱导比率R=2(试验管IU值/对照管IU值)需要的土壤重量来反映土壤样品的相对遗传毒性.R值起初随着96孔板每孔土壤样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达到某一定值后呈现稳定,此时各土壤样品投加量均为每孔约含10mg土壤.用剂量效应曲线中线性段的斜率作为标准,判断出遗传毒性物质为性质相同的一类污染物,根据相关资料推测主要是由于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积累.
禹果肖睿洋王春霞王子健
关键词:污灌土壤遗传毒性
用彗星实验技术检测环境遗传毒性物质被引量:17
2006年
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在单细胞水平上定量检测DNA损伤的灵敏方法。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用该方法检验的基因损伤已成为鉴别遗传毒性物质的敏感标记物,在致癌作用机制、环境污染监测以及环境毒理和风险评价等研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采用这项技术。本文对彗星实验技术的发展过程、在环境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利科研人员更加准确地掌握该技术,合理解释有关数据,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陈颖王磊王子健
关键词:彗星实验遗传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