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001-008)
- 作品数:65 被引量:358H指数:10
- 相关作者:卢洪洲蔡卫平张仁芳黄琴孙洪清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视HIV合并HC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HIV和HCV的传播途径相同,二者合并感染相当常见。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HI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HCV感染引起的终末期肝病已成为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HIV合并HCV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HIV感染的病死率十分重要。本文就HIV合并HCV感染者病毒的相互影响、诊断和治疗进行概述。
- 唐小平李凌华
- 关键词:HIV丙型肝炎病毒
- 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者的艾滋病病毒特异性CTL应答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中国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CV)双重感染患者HI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特征。方法观察对象为HIV/HCV双重患者、单纯HIV感染者。以HIV-1 B亚型构建的全基因组肽库作为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HIV/AIDS患者HIV特异性CTL应答。并对HIV/HCV双重感染患者的HIV特异性CTL应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IV/HCV双重感染组和单纯HIV感染组的HIV特异性CTL应答强度与频率在肽段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与单纯HIV感染组相比,合并HCV感染组反应增强的肽段主要集中在Gag。两组特异性CTL应答强度与频率均呈明显正相关,且合并HCV感染组较单纯感染组正相关性增强。不同肽段累计反应强度的比较,Gag反应强度最高,其次是Nef。CD4计数与特异性CTL应答强度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HCV双重感染患者HCV对HIV进程的影响可能与对Gag蛋白CTL应答的增强有关。
- 康文臻黄德东李媛庄严翟嵩赵柯谢玉梅孙永涛
- 关键词:肝炎病毒属
- 结核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用于诊断HIV感染者人群中结核潜伏感染的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技术在HIV感染者中用于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自行研发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方法对110例确诊的HIV感染者及205例HIV阴性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结核特异性IFN-γ释放水平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果ELISPOT在HIV感染和HIV/AIDS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4.5%和29.8%,明显高于HIV阴性健康人群7.3%(P〈0.001);对多种不同部位多肽抗原刺激以P8.10的敏感性最高,但与其他抗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细胞计数水平对ELISPOT检测结果无影响(P〉0.05);PPD试验在HIV感染人群中的阳性率远远低于ELISPOT检测方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在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推荐用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辅助诊断。
- 王辉谭艳朱秀云廖明凤张洁云刘艳刘水腾张路坤周映刘映霞周伯平陈心春卢洪州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 湖南艾滋病患者Th17和Tr细胞及IL-17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观察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血IL-17、CD3±CD4±IL-17±细胞(Th17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Tr细胞)的平衡状态及其在1年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中的变化。方法选取经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33例,同时选取3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分别于治疗0、6、12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IL-17水平、Th17细胞及Tr细胞百分比,并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HIV/AIDS在HAART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及健康对照外周血的Thl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1.20±0.37)%、(2.50±1.03)%、(3.70±1.56)%和(4.70±1.43)%;Tr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9.16±3.33)%、(7.19±2.91)%、(5.53±1.88)%和(4.43±0.97)%;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5.3-±2.5)pg/ml、(7.7±2.4)vg/ml、(10.4±3.1)pg/ml和(17.7±6.6)pg/ml。Th17细胞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与病毒载量负相关;Tr细胞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正相关。结论HIV感染导致IL-17、Th17细胞和TT细胞的失平衡,而HAART治疗可能逐渐恢复二者的免疫平衡状态。提示三者可能在艾滋病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并有可能成为观察艾滋病进展和HAART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 李靖何艳郑煜煌周华英谌资陈霞罗艳姚运海贺梅
- 关键词:艾滋病TH17细胞IL-17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一)——病毒与肺孢菌
- 2009年
- 一、神经系统疱疹病毒感染
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神经系统CMV感染主要表现为脑炎,其次为多发性神经根炎,罕见多发性神经炎。CMV脑炎主要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
- 卢洪洲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机会性感染疱疹病毒肺孢子菌
- 上海艾滋病患者治疗管理模式初探被引量:3
- 2010年
- 针对进入抗病毒治疗阶段的艾滋病(AIDS)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造成各地对患者的抗病毒治疗(ART)不统一、不规范。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认为一套规范、合理、操作性强的治疗管理模式可以使得ART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安全、高效、综合、互动"的治疗模式。对AIDS治疗患者进行规范的管理可使得ART更加有力、有序,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取得更有效地治疗效果。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采用"个人为基础,合作为依托,专业为主体,规范为保证"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郑毓芳潘承恩张仁芳刘莉沈银忠王江蓉江雪艳齐唐凯卢洪洲
- 关键词:艾滋病
- RP-HPLC测定人血浆中洛匹那韦浓度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洛匹那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用于临床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方法血浆样品经醋酸乙酯液液萃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析。Eclipse C18柱分离,流动相采用甲醇-0.1 mol·L-1醋酸铵溶液,流速为1mL.min-1;梯度洗脱在0~6 min甲醇-0.1 mol·L-1醋酸铵溶液为70∶30,6.1~15 min甲醇-0.1 mol·L-1醋酸铵溶液为80∶20;利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流份进行双波长同时检测(洛匹那韦210 nm,内标298 nm),柱温30℃。结果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洛匹那韦的线性范围为1~12 mg.L-1(r=0.997 0),最低定量限为1 mg.L-1,基质效应为92.11%~105.31%(n=5),萃取回收率为73.32%~89.50%(n=5),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75~5.99(n=5)和4.97~9.79(n=3)。结论建立的HPLC方法简便、灵敏、准确、所需样本量小,可以用于临床血药浓度测定。
- 姚亚敏贾小芳马芳刘晓茜张丽军
- 关键词:洛匹那韦高效液相色谱法血药浓度
- 氯胺酮对家兔依非韦伦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在新西兰家兔中,研究麻醉药氯胺酮(KTM)对抗艾滋病药依非韦伦(EFV)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家兔12只,随机分为两组,均予EFV 2mL/kg灌胃,实验组在给予EFV后5分钟静脉注射KTM 10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灌胃前和即刻,以及给药0.25、0.5、1、2、3、4、6、8、10、12、14、24小时后,自兔耳中央动脉取血0.3mL,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浆中EFV的浓度,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比较。结果两组新西兰家兔的EFV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最高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2.1±1.21)mg和(3.6±1.37)mg./L-1(P<0.05),消除给药剂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MRT)分别为(8.4±4.08)hr和(10.1±2.70)hr(P<0.0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7.1±9.17)mg和(39.1±14.95)mg./L-1.hr-1(P<0.05)。结论 EFV治疗后应用KTM麻醉可能升高EFV的血药浓度。
- 宫燕唐俊姚亚敏刘伟张丽军卢洪洲
- 关键词:艾滋病氯胺酮依非韦伦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
- 抗精神兴奋剂成瘾的药物及其分子机理
- 2011年
- 精神兴奋剂滥用是一个重大的医学问题。可卡因、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以及N-甲基-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N-methyl-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是最常见的精神兴奋剂。
- 贾金婧曾宪思白洁
- 关键词:精神兴奋剂分子机理甲基苯丙胺药物成瘾可卡因
- AIDS合并结核感染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infection,AIDS/TB)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中出现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ion syndrome,IRIS)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将80例AIDS/TB患者分成两个治疗组(一组38例为2周组即在抗结核治疗2周后同时HAART,另一组42例为8周组即在抗结核治疗8周后同时HAART),对其在抗病毒治疗的前3个月内的临床症状及CD4+T细胞计数进行描述,分析其发生IRIS的危险因素。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HAART后3个月CD4+T细胞计数显著上升(P<0.01)。基线CD4+T细胞计数<50/μL的病例发生IRIS的几率较基线CD4+T细胞计数≥50/μL的病例明显增高(χ2=5.107,P=0.024)。IRIS在2周组中的发病率较8周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P=0.509)。低基线CD4+T细胞计数是HAART后发生IRIS的危险因素(OR=3.348,95%CI为1.276~8.784,P=0.014)。结论 HAART可使患者的免疫重建,AIDS/TB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IRIS可能与开始HAART之前的抗结核治疗时间无关,而与HAART前结核病的控制程度有关。低基线CD4+T细胞计数可能使IRIS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对于CD4+T细胞计数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观察,以期及早发现IRIS。
- 卢祥婵李雪琴欧汝志邓建宁黄爱春李伟新卢洪洲
- 关键词:结核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