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YA-01)
-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3
- 相关作者:郭忠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被引量:16
- 2010年
- 公民身份是连结个体与民族国家的制度性纽带,体现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互惠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以民族国家作为参照系的公民身份越来越受到侵蚀。全球化不仅外在地削弱了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关联,而且还内在地给个体的自我认同机制造成了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构想。多元公民身份超越民族国家的视界,建立一个包括亚国家、国家和超国家层级在内的公民身份体系,以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空间和认同方式的改变。
- 郭忠华
- 关键词:公民身份民族国家
- 社会权利的历史分形与当代整合
- 2010年
- 社会权利是公民身份权利的基本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通过与国家政权、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等因素的组合,社会权利在历史上表现出不同的模式。19世纪后半期,社会权利与民族主义、威权政权的结合催生了德国威权主义的社会权利模式,社会权利在其中同时发挥着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威权主义政治合法性的功能。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权利模式是社会权利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依附性组合,社会权利通过扭曲自身的价值取向而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福利国家模式则体现为社会权利与资本主义的对决性组合,社会权利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与资本主义处于'战争'的状态。20世纪晚期至今出现的全球化、后民族国家和后工业主义等社会变迁使社会权利表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吉登斯的积极福利思想反映了这一趋势。
- 郭忠华
- 关键词:社会权利公民身份威权主义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创造历史”被引量:8
- 2009年
- 马克思"人们创造历史"的命题从生产劳动的角度理解历史,把人民群众看作创造历史的主体,把生产劳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看作创造历史的活动,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创造历史的归宿。20世纪下半叶,吉登斯、诺斯、德里达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重新解释,但却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吉登斯陷入了历史断裂论与历史循环论的悖论;诺斯把创造历史的方式看作人们对制度的选择,陷入了主体决定论的窠臼;德里达解构"人们创造历史"命题所隐含的主体论和目的论"幽灵",使历史变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事实证明,马克思的历史观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 郭忠华
- 关键词:历史观创造历史
- 吉登斯“创造历史”理论的再思考
- 2010年
- 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的命题做出明确的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的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的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的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的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的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的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的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的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的本意造成了扭曲。
- 郭忠华
- 关键词:吉登斯创造历史
- 社会权利的历史分形与当代整合被引量:1
- 2010年
- 社会权利是公民身份权利的基本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通过与国家政权、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等因素的组合,社会权利在历史上表现出不同的模式。19世纪后半期,社会权利与民族主义、威权政权的结合催生了德国威权主义的社会权利模式,社会权利在其中同时发挥着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威权主义政治合法性的功能。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权利模式是社会权利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依附性组合,社会权利通过扭曲自身的价值取向而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福利国家模式则体现为社会权利与资本主义的对决性组合,社会权利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与资本主义处于'战争'的状态。20世纪晚期至今出现的全球化、后民族国家和后工业主义等社会变迁使社会权利表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吉登斯的积极福利思想反映了这一趋势。
- 郭忠华
- 关键词:社会权利公民身份威权主义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 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被引量:32
- 2011年
- 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 郭忠华
- 关键词:公民身份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