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CFX020)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简基松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恐怖主义
  • 2篇恐怖主义组织
  • 1篇刑罚
  • 1篇刑罚配置
  • 1篇司法
  • 1篇司法模式
  • 1篇组织机构
  • 1篇恐怖活动组织
  • 1篇恐怖主义犯罪
  • 1篇犯罪
  • 1篇犯罪动机
  • 1篇犯罪目的

机构

  • 3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3篇简基松

传媒

  • 1篇湖北警官学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法律科学(西...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刑罚配置的完善被引量:1
2011年
对照外国的反恐刑事立法经验,我国刑法第120条关于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的规定在刑罚配备方面需进一步改进:一是微调该罪的"分类配刑模式",更好地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二是在从减轻与从加重情节方面增加刑罚配备的多维性,使我国的刑法规定得到进一步完善。
简基松
论认定恐怖主义组织之机构模式被引量:6
2011年
从法律依据和认定主体的角度来分类,认定恐怖主义组织的机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司法认定模式;二是行政认定模式。前者是最基本的认定模式,后者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中国显然采取行政认定模式作为有益的补充。参照外国的先进经验,中国关于恐怖主义组织的行政认定模式需在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构建严格的认定程序,要体现出认定程序的高法律层次性、详细性、全面性和正当性;二是增加司法审查程序,以保证认定行为的合法性与准确性。
简基松
关键词:恐怖主义组织司法模式组织机构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动机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不同,前者通常决定犯罪的定性,而后者虽然对犯罪的量刑产生影响,但并不影响犯罪的定性。在西方国家的理念中,动机与目的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两个概念的措词常常混用。鉴于此,如果以西方的实在法或理论研究为基础来探讨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则有必要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动机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
简基松
关键词:恐怖主义犯罪犯罪动机犯罪目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