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41044)
-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信照亮张小洁熊丹吴丹信照亮更多>>
-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模拟SAH状况下IL-6对大鼠蛛网膜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初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状况下IL-6对大鼠蛛网膜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细胞免疫化学法(ICC)鉴定培养的大鼠蛛网膜细胞对CK8+18、Vimentin和CD68的表达;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蛛网膜细胞,经极化诱导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分别刺激后,采用ELISA法检测极化相关因子IL-12、IL-6和IL-10的变化,观察其是否发生极化;然后用凝血酶作为激活剂活化蛛网膜细胞在体外模拟SAH状况,再采用IL-6刺激活化的蛛网膜细胞和正常(非活化)蛛网膜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观察CD68、CK8+18、IL-12和IL-23、精氨酸酶-I(Arg-I)的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1)培养细胞的蛛网膜细胞标志CK18+18和Vimentin、巨噬细胞标志CD68表达阳性。(2)GM-CSF可诱导蛛网膜细胞IL-6和IL-12p40表达增高,而M-CSF未能诱导IL-10表达变化。(3)凝血酶可诱导蛛网膜细胞发生高Arg-I的M2极化。(4)IL-6刺激剂量大则CD68表达早持续时间短的时间模式。(5)IL-6刺激剂量与蛛网膜细胞极化的时间模式明显不同,实验组1、3、7、14d时IL-23表达均增高,对照组IL-23、IL-12p40和Arg-I在刺激14d才增高。结论培养的蛛网膜细胞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的特性;蛛网膜细胞仅能被极化诱导剂诱导M1极化,未发生M2极化,与外周明显不同;在模拟SAH状况下蛛网膜细胞呈持续的M1型极化,低IL-10的M2型极化状态,显示其极化能力不良,这将不利于蛛网膜下腔中溶血产物的清除和相关SAH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SAH状况下蛛网膜细胞经IL-6刺激后发生M1/M2极化,其时间和表现模式多样,为IL-6作为"预测SAH预后的标志因子"提供了新证据。
- 陈功陈祥朱丹丹王自谱张小洁信照亮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胞极化IL-6
-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 2019年
- 目的通过PET/CT显像示踪,观察中枢系统病变的趋化作用对移植单核细胞走向和分布的影响,为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放射性核素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标记兔外周血单核细胞,经枕大池植入脑膜炎模型兔的蛛网膜下腔,PET/CT显像观察标记细胞在蛛网膜下腔的走向和分布情况;放射性核素18F-FDG标记鼠单核细胞植入阿尔兹海默症(AD)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作为对照组的C57BL/6小鼠侧脑室,PET/CT显像观察标记细胞在小鼠中枢系统的走向与分布情况。结果放射性核素在脑膜炎模型兔的蛛网膜下腔中分布范围比正常兔更广,向头端沿蛛网膜下腔到达整个脑部,且脑实质、肾、肝的放射性核素的摄取也较正常兔强,3h显像仍可见到脑实质有放射性核素的摄取。AD小鼠侧脑室移植的单核细胞,仅仅局限分布于脑室内和脑部的蛛网膜下腔,主要集中于注射部位和海马附近,而C57BL/6小鼠移植的细胞分布范围较更广,可达到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同时,AD小鼠在移植后15h时仍可以检测到18F-FDG标记的单核细胞。结论植入中枢系统的单核细胞会受病变趋化作用的影响,在制定细胞移植方案时应予考虑;侧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中枢系统疾病如AD和脑膜炎可选的单核细胞移植部位;利用18F-FDG标记单核细胞中枢系统PET/CT示踪,是有效的植入细胞活体检测方法。
- 陈功王自谱朱丹丹陈祥信照亮
- 关键词:PET/CT显像
-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 2014年
- 目的:^(18)F-FDG体外标记外周血单核细胞,异体植入正常新西兰兔蛛网膜下腔,观察其演变情况以及对动物的整体影响。方法:经兔耳动脉抽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用放射性核素^(18)F-FDG标记,经枕大池植入蛛网膜下腔,分别于植入细胞后15min、1.5h以及3h进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显像。显像后观察兔子体温、饮食和活动情况。结果:单核细胞^(18)F-FDG的标记效率(经四次清洗后)达到92.42%。PET/CT显像发现,植入细胞会快速地沿着蛛网膜下腔向头端(达嗅脑水平)和尾端扩散(最下端在上腰椎水平,放射性核素的浓集程度逐渐减弱,实际扩散的距离达19cm),且蛛网膜下腔中的放射性分布清楚持久。兔子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饮食、活动量没有显著性改变。结论:利用^(18)F-FDG标记单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示踪,是在活体上有效的整体监测植入细胞的办法。植入细胞迅速沿蛛网膜下腔广泛分布的特点,应该在制定细胞移植策略和疗效预测时给予充分考虑。异体外周血单核细胞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对兔子整体没有明显的影响。
- 熊丹张小洁吴丹宋琴崔刚信照亮
- 关键词:单核细胞蛛网膜下腔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新西兰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