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590)

作品数:10 被引量:233H指数:8
相关作者:张木清陈如凯余爱丽徐景升姚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甘蔗
  • 5篇斑茅
  • 4篇杂交
  • 4篇杂交利用
  • 3篇远缘
  • 3篇后代
  • 2篇远缘杂交
  • 2篇远缘杂交后代
  • 2篇杂交后代
  • 2篇杂种
  • 2篇属间杂交
  • 2篇细胞
  • 2篇细胞遗传
  • 2篇近缘
  • 2篇近缘属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标记
  • 2篇ISSR分子...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机构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广州甘蔗糖业...
  • 1篇三峡大学

作者

  • 8篇张木清
  • 6篇陈如凯
  • 3篇徐景升
  • 3篇余爱丽
  • 3篇邓祖湖
  • 2篇李奇伟
  • 2篇姚伟
  • 2篇刘文荣
  • 2篇张垂明
  • 1篇洪艺珣
  • 1篇潘婕
  • 1篇许莉萍
  • 1篇杨业后
  • 1篇翁笑艳
  • 1篇符成
  • 1篇卓晓蕾
  • 1篇刘少谋
  • 1篇劳方业
  • 1篇周会
  • 1篇郑雪芳

传媒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2003中...

年份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RAPD技术研究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间亲缘关系被引量:11
2003年
利用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研究了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间的亲缘关系。选择20个引物扩增,在得到的193个片段中,有3个片段是10个材料共有的,多态性达9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属可划分为两个组群,即热带种组群(包括热带种、印度种、大径野生种、中国种)和割手密种组群。该结论与Irvine的分类结果非常相似。
徐景升许莉萍张木清陈如凯
关键词:甘蔗RAPD亲缘关系近缘属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三)——甘蔗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细胞遗传分析
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和回交后代为供试材料,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供试材料中,海南斑茅92 -1 0 5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60 =60m ,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参试的其他材料核型均属2B型。以拔地拉...
刘文荣邓祖湖张木清符成张垂明卓晓蕾
关键词:甘蔗斑茅属间杂交细胞遗传
文献传递
质粒DNA小量提取法的改进被引量:8
2005年
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小量提取质粒DNA的方法,该方法用NH4Ac和LiCl代替常规方法中苯酚和氯仿的抽提,有效去除了样品中RNA和蛋白质;用95%乙醇代替无水乙醇沉淀质粒DNA,降低了终产物中盐和多糖等杂质的含量,获得的质粒DNA质量好,产率高,能满足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如PCR、酶切、转化大肠杆菌以及植物遗传转化.
姚伟周会徐景升余爱丽张木清陈如凯
关键词:质粒DNA碱裂解法
甘蔗和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四)甘蔗与斑茅抗旱生理生化差异性分析被引量:17
2004年
进行了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中斑茅和甘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斑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幅度低于拔地拉,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较高,同工酶谱带较强(SODb1、SODb2和PODa1)且明显不同于拔地拉,而且其在严重胁迫后复水出现与拔地拉相同的新的诱导谱带PODb2。过氧化氢酶(CAT)比活性分析结果还表明,拔地拉在水分胁迫下,比活性明显下降,而斑茅则里上升趋势。
张木清潘婕翁笑艳陈如凯
关键词:甘蔗斑茅杂交利用杂种后代生理生化
中国斑茅种质资源分子多态性分析被引量:39
2004年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8省区的30个斑茅〔Erianthusarundinaceus(Retz.)Jesw.〕无性系的分子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共扩增出87条多态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5.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64.89%,多态信息量(PIC)为0.58,说明我国斑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0个斑茅无性系归为4大类,同一地区的斑茅无性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张木清洪艺珣李奇伟刘少谋张垂明杨荣仲
关键词:斑茅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技术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 Ⅲ.甘蔗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细胞遗传分析被引量:36
2004年
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和回交后代为供试材料 ,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 ,在 5个供试材料中 ,海南斑茅 92 1 0 5的体细胞染色体数 2n =6 0 =6 0m ,属原始的 1A型染色体 ,其他材料的核型均属 2B型。以拔地拉 ( 2n =80 =70m + 1 0sm)为母本、海南斑茅 92 1 0 5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崖城 96 6 6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 =70 =6 8m + 2sm ;以崖城96 6 6为母本、CP84 1 1 98( 2n =1 2 0 =1 1 4m + 6sm)为父本杂交的后代崖城 0 1 3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 =1 0 5 =95m + 1 0sm。结果说明甘蔗斑茅杂交后代染色体以n +n的方式进行传递。
刘文荣邓祖湖张木清卓晓蕾符成张垂明
关键词:甘蔗斑茅属间杂交细胞遗传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二):甘蔗斑茅远缘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被引量:37
2004年
根据斑茅ITS区序列设计编号为EF1/ER1和编号为EF2 /ER2 的两对引物 ,经在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间ITS PCR扩增 ,证明这两对引物是斑茅特异引物 ,其中引物EF1/ER1在斑茅多态性研究中扩增出 5种带型 ,而引物EF2 /ER2 扩增出 3种带型 ;同时 ,利用这两对引物对甘蔗 (拔地拉 )与斑茅杂交的 9个F1,甘蔗斑茅真实杂种 (崖城 96 - 6 6、 96 - 46 )与CP84 - 1198的 36个BC1以及崖城 95 - 41与内江 5 7- 416的 12个BC1,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分子鉴定 ,结果表明 ,两对引物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对斑茅F1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前人 (沈万宽 )的同工酶鉴定结果相一致 ,对 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品系为假杂种。
郑雪芳张木清李奇伟劳方业邓祖湖陈如凯杨业后
关键词:甘蔗斑茅杂交利用杂种鉴定分子鉴定
转ScMV-CP基因甘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与鉴定被引量:49
2004年
采用改良的CTAB方法提取转基因甘蔗幼苗的基因组DNA ,核酸蛋白测定仪分析及凝胶电泳结果表明 ,提取的DNA具有典型的DNA分子的标准紫外吸收光谱特点 ,DNA产量为 4 5~ 6 0 μg/ 10 0mg。同时根据质粒载体设计合成了 2对引物 ,分别扩增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II)基因和甘蔗花叶病毒外壳蛋白(ScMV CP)基因。PCR检测结果表明 ,在 5 3株待检测的样品中有 2 4株同时含有这 2种转基因成分 ,其中 13株在Southern杂交中有杂交信号出现 ,其拷贝数为 1~ 3个。
姚伟余爱丽徐景升耿广良张木清陈如凯
关键词:甘蔗分子生物学改良CTAB法DNA提取花叶病抗病育种
ISSR分子标记在甘蔗及其近缘属分类上的应用被引量:62
2002年
对11个甘蔗及其近缘属供试材料,以锚定简单重复序列为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从100个引物(来自UBC#9)中得到32个引物的清晰特异图谱.出现清晰条带的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19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3个,四、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分别为2、3个,5′简并基序引物4个.引物(AC)n产生的多态性条带最多,其次是5′简并基序引物和(GT)n.所有(AG)n引物和6个(TC)n引物中的5个产生多态性条带,说明甘蔗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AG/TC重复序列.总的来看,不同属间平均出现11.6条多态性条带,属内9.5条,种内有6.6条.对32个引物的特征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与Irvine的分类结果非常相似.由此可见ISSR分子标记在甘蔗分类、基因多态性分析和品种特征图谱的建立中有一定潜力.
余爱丽张木清陈如凯
关键词:ISSR分子标记近缘属甘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