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981093)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熊利华廖洪映华平祝曙光陈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香港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通过改良手术方法建立稳定、安全的小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模型,并建立活体判断模型建成与否的观察指标。方法:手术于2005-01/10在香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取健康巴马小型猪17只,左侧开胸后应用改良法(两线平移牵引法)在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具体改良环节为:①用两条丝线牵住冠状动脉的左回旋支并将两线之间的左回旋支与Ameroid环的缺槽平行对齐,立即将两者同时做相反方向的运动,迅速将其套入Ameroid环内。②在给小型猪做经口行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在过了喉头后应顺着这个弯曲向背侧方向进入气管。4周后进行活体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结论:通过改良手术方法能建立起稳定、安全的小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模型,用冠状造影在活体上可确定模型成功与否。
- 祝曙光熊利华谢鸿发刘卫忠华平廖洪映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冠状血管造影术
- bcl-xL基因微粒对缺氧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评价包载抗凋亡基因bcl-xL的纳米微粒对缺氧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从人肝脏组织获取bcl-xLcDNA(基因全长710 bp),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TM上;用超声双乳化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粒;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未转染组、脂质体转染组和纳米转染组共3组, 每组8孔;缺氧培养(5%CO2+95%N2)48 h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半定量检测bcl-xL mRNA及蛋白表达,末端DNA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制备的纳米微粒大小为200-260 nm,基因包封率为 89.26%;与未转染组比较,纳米转染组和脂质体转染组bcl-x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 0.01);与另两组比较,纳米转染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4.063±3.396)%显著下降(P<0.05)。结论成功制备包载bcl-xL基因的纳米微粒,外源性bcl-xL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纳米微粒具有低细胞毒性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基因载体。
- 廖洪映熊利华殷香保谷力加褚忠华陈波蒙容森
- 关键词:基因纳米基因载体心肌细胞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侧开胸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的血管数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其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来实现。
- 祝曙光熊利华谢鸿发萧颂华华平廖洪映
-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移植血管密度心脏功能
- 纳米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质粒制备及功能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制备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质粒纳米微粒,并观察其基因转染能力和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Ang-2siRNA质粒,将其与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用水/油/水(W/O/W)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粒径。然后转染原代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 观察纳米Ang-2siRNA微粒干扰Ang-2基因表达的效果及其细胞保护功能。【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Ang- 2siRNA纳米微球呈球形和椭球形,粒径150—200 nm,大小分布均匀,包封完整,分散性良好。有较强转基因能力,良好的RNA干扰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功能。【结论】成功制备纳米Ang-2siRNA微粒。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和RNA干扰效果,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素有良好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的血管修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陈波熊利华华平廖洪映殷香保汤志华蒙荣森邓伟
- 关键词:ANG-2SIRNA纳米微粒基因载体
- 人类抗凋亡基因bcl-xL的克隆及其在大鼠心肌细胞内的高效表达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克隆人类抗凋亡基因 bcl-xL cDNA,构建两种不同的真核表达载体,评价大鼠心肌细胞表达外源性bcl-xL 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转染方法对 bcl-xL 表达的影响。【方法]】RT-PCR 法从人肝脏组织获取 bcl-xL cDNA,连接至pTargeT^(TM)载体,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 pEGFP-C1上;细菌内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腺病毒纯化试剂盒获取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脂质体和腺病毒介导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RT-PCR 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 bcl-xL mRNA 和 bcl-xL 蛋白的表达。【结果】获取的 bcl-xL cDNA 测序正确,成功克隆真核表达质粒 pEGFP-bcl-xL;病毒颗粒滴度高达5.3×10^(12)pfu/L;脂质体和腺病毒转染心肌细胞效率分别为40.3%和95.4%,转染后bcl-xL mRNA 和 bel-xL 蛋白的表达均增加,但两种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获取人类 bcl-xL基因并制备真核表达质粒和重组腺病毒,心肌细胞能高效表达外源性 bcl-xL,并以腺病毒介导更为理想。为 bcl-xL 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实验基础。
- 廖洪映张惠忠陈波华平殷香保蒙荣森刘启才熊利华
- 关键词:克隆基因疗法
- 转染抗凋亡bcl-xL基因抗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细胞凋亡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cl-xL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腺病毒介导的方法将bcl-xL基因导入急性缺血大鼠的心肌,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代替;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分析显示大鼠心肌抗凋亡基因bcl-xL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评估大鼠心肌细胞是否发生凋亡及凋亡的程度。结果:1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4周后取心脏梗死区标本免疫组化检测bcl-xL蛋白表达,发现对照组心肌只有少数着色,而实验组的心肌组织大多数呈深棕色。半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的心肌组织内bcl-xL蛋白表达阳性单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9.66±4.62,8.89±2.16,t=-5.98,P<0.01)。②两组心肌组织中均检测到缺口末端标记技术阳性染色的凋亡细胞。③显微镜下计数,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实验组犤(18.19±4.15)%,(7.25±2.09)%,t=6.65,P<0.01犦。④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为实验组心肌缺血后转染bcl-xL基因细胞凋亡率为(6.79±1.98)%,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0.15±6.04)%,实验组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凋亡峰。结论:转染bcl-xL基因后在心肌组织内有高效的bcl-xL蛋白表达,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细胞凋亡峰明显降低,而未转染bcl-xL基因的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出现大量的凋亡细胞,细胞凋亡峰显著增高,表明心肌细胞通过转染bcl-xL基因,虽然没有完全阻断细胞凋亡,但大大提高了抗凋亡能力。同时心肌细胞的抗缺血、缺氧和抗损伤能力明显增强,提示转染bcl-xL基因通过其抗凋亡作用能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 廖洪映熊利华张惠忠华平陈波祝曙光
- 关键词:基因疗法细胞凋亡
- 重组bcl-xL腺病毒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探讨转染人类抗凋亡基因bcl-xL能否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评价它对心肌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模拟心肌缺氧模型;将携带人类bcl-x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分析bcl-xL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用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结果】转染rAd-bcl-xL/s的心肌细胞表达bcl-xL蛋白阳性单位(PU)(17.84±3.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02±2.56)与rAd-bcl-xL/as转染组(8.53±2.25)(P<0.01);缺氧诱导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为(45.67±8.47)%,而转染rAd-bcl-xL/s后的细胞凋亡指数减少至(9.42±2.48)%,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腺病毒介导的bcl-xL基因能高效转染心肌细胞,并表达目的基因;外源性bcl-xL基因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损伤心肌的恢复。
- 廖洪映熊利华陈波张惠忠华平殷香保祝曙光傅玉如
- 关键词:BCL-XL基因HOECHST3334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细胞凋亡指数显微镜下观察抗凋亡基因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2005-10在香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健康巴马小型猪17只,开胸后在左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②将存活的16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2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9只,对照组7只。术后4周在C型臂X射线机的引导下心肌定位注射导管进入左心室,移植组猪于心肌缺血部位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将细胞总数为1.5×108的细胞悬液1.5mL进行15个点的注射,每个点注射0.10mL。对照组按照同样的方法注射相同数量的生理盐水。③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心脏功能。结果:17只猪中1只因肺部感染于术后21d死亡,其余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第1次手术后1月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左前降支通畅。②心脏M型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左室侧后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较对照组室壁明显增厚、运动度增强。移植组较对照组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 祝曙光熊利华谢鸿发萧颂华华平廖洪映
- 关键词:心肌缺血骨髓细胞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