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C108)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贾敬芬郝建国韩晓玲赵宇玮步怀宇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株
  • 3篇植株再生
  • 3篇基因
  • 2篇盐胁迫
  • 2篇胎发
  • 2篇体细胞胚
  • 2篇体细胞胚胎
  • 2篇体细胞胚胎发...
  • 2篇农杆菌
  • 2篇胚胎发生
  • 2篇小冠花
  • 2篇小麦
  • 2篇胁迫
  • 2篇耐盐
  • 2篇耐盐性
  • 1篇调控基因
  • 1篇烟草
  • 1篇植物
  • 1篇农杆菌转化
  • 1篇转基因

机构

  • 8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作者

  • 8篇贾敬芬
  • 4篇郝建国
  • 3篇韩晓玲
  • 2篇步怀宇
  • 2篇赵宇玮
  • 2篇刘永军
  • 1篇景建洲
  • 1篇郝瑞文
  • 1篇何涛
  • 1篇王英娟
  • 1篇王冰雪
  • 1篇王学仁
  • 1篇王玉华
  • 1篇林雪
  • 1篇张改娜
  • 1篇李红民
  • 1篇陈刚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分子细胞生物...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农杆菌转化的小冠花发状根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野生型发根农杆菌15834菌株感染小冠花15日龄无菌苗子叶和下胚轴切段,建立了高效的发状根培养及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体系。发状根可直接从受伤的外植体表面产生,也能在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上发生,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转化根能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用适宜浓度的乙酰丁香酮处理对数生长期的农杆菌菌液2h,感染预培养2d的子叶获得了最高的转化频率(87.4%)。在附加0.2mgL2,4_D,0.5mgLNAA和0.5mgLKT的MS培养基上,发状根能100%形成胚性愈伤组织,并于含0.5mgLKT,0.2mgLIBA和300mgL脯氨酸的MS培养基上顺序经过体细胞胚胎发育的各个典型时期,转换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除具有发达的侧根外,其它形态特征与未转化植株未见明显的差异,但在获得的5个转化克隆中,其中1个的发状根及其再生植株叶片中有毒物质3_硝基丙酸的含量显著下降,分别为未转化对照的57.68%和58.17%。冠瘿碱纸电泳检测和rolB基因PCR扩增检测均证明农杆菌Ri质粒上的T_DNA已经整合到小冠花转化细胞的基因组中。
韩晓玲步怀宇郝建国赵宇玮贾敬芬
关键词:小冠花发根农杆菌发状根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
盐胁迫下植物基因的表达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5年
在各种环境胁迫中,盐胁迫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严重环境因素之一。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植物耐盐性研究已深入到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基因的结构分析以及基因表达领域。文中就与植物耐盐性密切相关的小分子渗透物质、晚期胚胎发生富集蛋白(LEA)、通道蛋白、盐胁迫相关基因、信号传导基因和转录因子研究作了综述。同时对植物耐盐性研究作了简单的展望。
张改娜何涛王学仁贾敬芬
关键词:盐胁迫调控基因基因工程
小冠花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建立小冠花稳定高效体细胞胚胎植株再生体系。方法采用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通过优化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及其激素组合,提高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频率。结果子叶外植体在附加1.0mg/L 2,4-D,1.0mg/L NAA,0.5mg/L KT和100mg/L脯氨酸的MSB培养基上35d100%形成体细胞胚,产生体细胞胚数量达625个/g,在MS+KT 1.0mg/L+IBA 0.1mg/L+脯氨酸300 mg/L培养基上转换成完整植株的平均数为21棵/g。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为80%,其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未见变异。外源激素是体细胞胚胎诱导所必需的,2,4-D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种。结论建立了小冠花高频稳定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
韩晓玲王冰雪林雪贾敬芬
关键词:小冠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
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相关cDNA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小麦盐胁迫应答cDNA,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耐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将小麦(Triticum aesticum L.)耐盐品系宝丰7228r种子分别置于含NaC l 0‰和12‰的Hoagland培养液中生长,7d后分别取叶片,提取总RNA并分离出其中的mRNA,通过锚锭引物O ligo dT10GC反转录和9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DDRT-PCR结果显示,有4个差异DNA片段只在盐胁迫的小麦耐盐品系基因组中表达,而在对照中没有出现。这4个差异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ts01(260 bp),ts02(330 bp),ts03(420 bp),ts04(600 bp)。4个差异cD-NA片段的RNA杂交结果显示,只有ts04存在明显差异,在盐胁迫条件下有杂交斑点而在对照中没有杂交斑点,其余3个cDNA片段在盐胁迫和对照中都没有杂交斑点。进一步将ts04克隆并进行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论ts04可能是耐盐相关cDNA片段,该片段核酸序列与麦属抗性相关的肌动蛋白基因有23%同源。
刘永军景建洲贾敬芬李振勇郝建国陈刚
关键词:小麦MRNA差异显示耐盐性
小麦盐胁迫应答基因SR07的分离克隆及转基因烟草抗逆性分析
以宝丰7228r小麦幼苗叶片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对正常与盐胁迫条件下小麦叶片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分析后检测到27条差异cDNA片段,包括12条诱导表达片段,4条增强片段和11条抑制表达片段。对11条差异较明显的...
刘永军贾敬芬陈怡平
文献传递
菊苣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其植株再生被引量:13
2006年
本研究以菊苣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其植株再生体系。在附加不同浓度N-6-benzyladenine(6-BA)或与低浓度α-naphthaleneaceticacid(NAA)组合的MS培养基上,5~7d外植体表面不经过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直接形成不定芽。组织学观察表明,不定芽起源于叶片雏管束薄壁细胞,且其微管组织系统与叶片外植体内微管组织系统紧密相连。6-BA是不定芽直接发生所必需的,外植体的发育时期、取材部位和培养基蔗糖浓度对不定芽直接发生有重要影响。在附加2.0mg/L6-BA,0.5mg/LNAA,100mg/LVc,100mg/LVB1,300mg/L脯氨酸和40g/L蔗糖的MS培养基上,培养20d龄基部叶片15d时,不定芽直接发生频率最高为100%,每块外植体上产生的不定芽数量也最多,平均为36~38个。在1/2MS+IBA0.5mg/L培养基上,再生苗诱导生根频率为97.58%,再生植株移栽于盆土中,100%存活且生长良好,未见形态异常。
韩晓玲王玉华李红民郝建国贾敬芬
关键词:菊苣植株再生
AtNHX1基因对草木樨状黄芪的转化和耐盐性表达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应用RT-PCR技术从100mmol/LNaCl胁迫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中克隆得到编码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AtNHX1基因cDNA编码ORF,并在该ORF上游分别插入CaMV 35启动子和TMV RNA5′UTR的Ω片段,而在下游插入NOS polyA构建真核表达盒,进而将该表达盒插入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NT质粒的T-DNA区构建了携带AtNHX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NT-AtNHX1。将pNT-AtNHX1导入农杆菌LBA4404,用农杆菌介导法将AtNHX1基因导入豆科牧草草木樨状黄芪中,共获得103株Kan抗性再生植株。通过对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乙酰丁香酮浓度等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草木樨状黄芪农杆菌转化体系。经过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表明,AtNHX1基因已被成功整合到草木樨状黄芪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转录。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诱发的愈伤组织进行耐盐生长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愈伤组织。施加梯度NaCl胁迫后,植株叶片K+,N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物叶片比野生型积累更多的Na+和K+,维持较高的K+/Na+;而转基因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AtNHX1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在提高草木樨状黄芪耐盐性的同时减轻了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
赵宇玮步怀宇郝建国王英娟贾敬芬
关键词:ATNHX1农杆菌耐盐性
霸王基因组RAPD优化条件的建立被引量:15
2006年
实验以霸王20d龄无菌籽苗为材料,使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RAPD条件优化分析。通过单因子实验分别研究了Mg^2+浓度、dNTPs浓度、Taq酶的浓度、引物浓度和模板DNA浓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即在25μL总反应体系中,Mg^2+的适宜浓度为1.5~2.5mmol·L^-1、dNTPs的适宜浓度为0.2~0.3mmol·L^-1、随机引物的浓度以1.2μmol·L^-1为宜、Taq酶的用量以2.0U为佳、模板DNA的最适用量为50ng。本研究的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8min,94℃变性1min,37℃退火1min,72℃延伸2min,设40个循环,最后72℃保温6min。
郝瑞文景建洲李振勇贾敬芬
关键词:霸王RAPD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