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20313011-1)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 相关作者:樊文华王坤吴艳军刘霞霞刘奋武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农业大学江苏和顺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旅游踩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研究旅游踩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五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在不同海拔高度处,踩踏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无踩踏区酶活性>踩踏轻微区酶活性>踩踏严重区酶活性;表层(0—20cm)土层酶活性>下表层(20—40cm)土层酶活性;(2)在不同海拔高度处,两个土壤层的踩踏严重区脲酶、蔗糖酶活性与无踩踏区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但轻微区蔗糖酶活性与无踩踏区无显著差异;(3)在不同的海拔处,表层和下表层的踩踏严重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无踩踏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p<0.05);表层轻微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已受到人为踩踏的破坏,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景区健康发展。
- 段青倩樊文华吴艳军武智晖刘霞霞王坤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 旅游活动对五台山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以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为例,通过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设踩踏严重区、轻微区和无踩踏区3个试验区,探讨了旅游活动对土壤三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活动显著影响了0—20cm土层的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三者的总数,严重区20~4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及其总数与无踩踏区间差异显著(P〈0.05),且均低于无踩踏区,而这个层次的放线菌基本没有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在所设的3个试验区中,旅游踩踏严重影响了0~20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且3个试验区差别均明显;在20~40cm土层中,3个试验区的微生物量碳间呈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量氮在踩踏严重区与轻微区、无踩踏区之间差异均显著,轻微区的微生物量氮比无踩踏区的微生物量氮低,但这2个试验区差异不显著。旅游活动已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段青倩樊文华吴艳军武智晖刘霞霞王坤
- 关键词:旅游活动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 旅游踩踏对五台山北台山地草甸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及旅游踩踏程度下,以五台山北台山地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海拔及旅游踩踏程度对北台山地草甸土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踩踏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表现为踩踏严重区<踩踏轻微区<无踩踏区,且0~20 cm土壤酶活性高于20~40 cm土壤酶活性;与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较,旅游踩踏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较小,其中在海拔3045 m的山地草甸土中,两个土层的踩踏区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均差异显著(P<0.05);在海拔2870 m下,0~20 cm踩踏区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差异显著,但20~40 cm踩踏区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差异不显著;旅游踩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表现为0~20 cm土层低于20~40 cm土层。由此可知,五台山北台山地草甸土酶活性受到人为踩踏的破坏,旅游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景区健康发展。
- 段青倩樊文华吴艳军武智晖刘霞霞王坤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 五台山景区空气质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为研究人类粗放式旅游活动对自然景区空气质量的影响,以五台山景区为例,对景区内五爷庙、杨柏林村、殊像寺、南山寺旁原始森林共4个采样点的SO2、NO2、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进行采样分析。空气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五台山景区五爷庙与殊像寺空气质量属于轻度污染,前者首要污染物为TSP,后者首要污染物为NO2。杨柏林村与南山寺旁原始森林的空气质量为良,虽然空气质量优于五爷庙及殊像寺。与1983年相比,2014年五爷庙TSP浓度降低2.80%,其余各采样点TSP浓度增加了16.00%~106.45%。4个采样点NO2、SO2浓度分别增加了8.93~40.76、0.53~52.36倍。
- 武智晖樊文华刘奋武段青倩王坤刘霞霞
- 关键词: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污染因素
- 不同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农田、灌木丛、针叶林、阔叶林和草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10mm团聚体为主,总体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然后增加,最后减小的变化。(2)0~20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形维数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灌木丛>草地,草地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间差异极显著,在20~40cm土层中,分形维数表现为: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间差异极显著。(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贮量降低,在0~20cm、20~40cm土层,有机碳贮量随着土壤粒径大小的变化趋势与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相同,主要以>10mm粒级团聚体最高,且与其余粒级间均呈极显著关系,>10mm粒级的有机碳贮量表现为农田>阔叶林>灌木丛>针叶林>草地。
- 吴艳军樊文华杨静文段青倩王坤武智晖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
- 五台山景区地表水质现状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 2015年
- 为了考察人类密集旅游活动对五台山水环境的影响,对五台山景区内清水河流域5个连续水样点及北台顶与栖贤阁内湖2个独立地表水样点的pH值,CODvr,BOD5,NH3-N和重金属等12项水质指标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景区清水河流域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与NH3-N,且银河宾馆与栖贤阁北桥处水质最差,部分采样点水质低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水标准限值。北台顶及栖贤阁内湖主要污染物为BOD5,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劣V类水质。与1983年景区水环境质量相比较,采样各点CODcr质量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银河宾馆处河流断面水质的CODcr质量浓度是1983年的109.03倍。另外,清水河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较1990年增加了1.06~16.40倍。研究结果可为五台山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控制与改善提供一定的参数支持。
- 武智晖邱胜春樊文华段青倩王坤刘霞霞刘奋武
- 关键词:五台山风景区地表水水质评价污染源
- 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Ca-SOC和Fe(Al)-SOC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以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对亚高山草甸土(A)、山地草甸土(B)、棕壤(C)、淋溶褐土(D)和石灰性褐土(E)进行采集,研究土壤本身及各土壤>2,2~0.25,0.25~0.053,<0.053mm水稳性团聚体钙键合有机碳(Ca—SOC)和铁铝键合有机碳(Fe(Al)—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A到E,各土壤Ca—SOC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而Fe(Al)—SOC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A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先升高后降低,后者先降低后升高),B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变化趋势与B相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此外,C的Ca—SOC和Fe(Al)—SOC含量逐渐减小,而E的Ca—SOC和Fe(Al)—SOC含量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及>2mm团聚体Fe(Al)—S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土壤=0.898(P<0.05),r>2mm=0.978(P<0.01)。各土壤及团聚体中Fe(Al)—SOC的含量明显大于Ca—SOC的含量,而且2~0.25mm和0.25~0.053mm团聚体Ca—SOC和Fe(Al)—SOC含量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五台山各土壤铁铝键的键合能力以及铁铝复合体的稳定性均高于Ca—SOC,且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的含量及分配比例明显高于Ca—SOC。
- 李雄飞刘奋武樊文华
-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
-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是自然界经过25亿年以上的地质地壳演化而来,其地质具有古老性、复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但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其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极不匹配。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加快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地质科普旅游效应、提高地质公园的宣传等,以期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吴艳军樊文华杨静文武智晖
- 关键词:科普教育SWOT分析
- 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7年
- 为揭示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不同形态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8月从高海拔至低海拔对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棕壤、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样品进行采集,并且通过湿筛法和物理分组技术获得不同土壤类型中>2,2~0.25,0.25~0.053,<0.053mm水稳性团聚体,进一步分析了土壤及各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和棕壤均以>2mm团聚体为最多,达到总水稳性团聚体的45.13%。然而,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中分别以2~0.25mm和0.25~0.053mm团聚体为最多,分别达到33.79%和39.95%。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降低,且不同土壤类型中,>2mm和2~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对应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2mm=0.986和r2~0.25mm=0.966(P<0.01)。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棕壤的POC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的POC含量呈现升高趋势。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棕壤的MOC含量都以>2mm团聚体为最大,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分别以2~0.25mm和0.25~0.053mm团聚体的MOC含量为最大。各土壤及团聚体中MOC的含量要明显大于POC的含量,而且在土壤和各级大团聚体中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此外,各土壤POC和MOC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各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转变,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棕壤的碳截获能力强于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
- 李雄飞刘奋武樊文华
-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