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JC200802)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严善春王琪徐波彭璐王玉玲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松梢
  • 2篇挥发物
  • 1篇调节剂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源
  • 1篇生物源杀虫剂
  • 1篇树干
  • 1篇树干注射
  • 1篇球果
  • 1篇球果害虫
  • 1篇茉莉
  • 1篇茉莉酸
  • 1篇茉莉酸甲酯
  • 1篇酶活性
  • 1篇昆虫
  • 1篇昆虫生长调节...
  • 1篇化学防御

机构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黑龙江省林业...

作者

  • 7篇严善春
  • 4篇王琪
  • 3篇徐波
  • 2篇彭璐
  • 1篇高璐璐
  • 1篇王玉玲
  • 1篇严俊鑫
  • 1篇廖月枝
  • 1篇孟昭军
  • 1篇姜虹
  • 1篇王嘉冰
  • 1篇张文一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健康和虫害的红松挥发物对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研究红松球果害虫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及其寄生蜂的寄主趋向机理,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赤松梢斑螟成虫及其寄生蜂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对红松健康和梢斑螟幼虫危害的球果、主梢及侧枝的昼夜行为反应;并用GC-MS分析了健康和虫害球果、主梢及侧枝昼夜所释放挥发物的组份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赤松梢斑螟处女雌蛾、交尾雌蛾和雄蛾在夜晚对健康球果及主梢有较强的趋性。雌雄长距茧蜂白天对虫害红松球果、主梢有较强的趋性。红松各部位挥发物成分及含量在健康与虫害、白天与夜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单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变化,如α-蒎烯、莰烯、β-水芹烯、β-蒎烯、3-蒈烯、罗勒烯、β-月桂烯、柠檬烯,以及产生特异性倍半萜类挥发物,如乙酸龙脑酯、石竹烯等。其中红松各部位单萜类挥发物含量变化是影响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的寄主选择行为的主要原因;而特异性倍半萜单体或组合,是否能够作为产卵刺激剂,协同单萜类挥发物调控二者的产卵行为,还需要试验的进一步证明。
王琪严善春严俊鑫徐波
关键词:挥发物化学分析
立地因子对红松针叶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011年
为了研究立地因子对红松抗性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探索不同坡度、坡位、坡向对自然生长条件下红松针叶内2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D活性与POD活性在树冠不同方位针叶内差异显著,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树冠西侧。坡度、坡向对红松针叶内SOD及POD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坡位影响不显著。影响SOD活性的最主要立地因子为坡向,影响POD活性的最主要立地因子为坡度。
高璐璐严善春
关键词:保护酶
松梢象对红松萜烯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被引量:10
2011年
本文研究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挥发物组分S型α--蒎烯、R型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罗勒烯、莰烯、3--蒈烯及反--柠檬烯8种挥发物,在0.0004、0.004、0.04、0.4及0.8mol/L浓度下的触角电位反应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8种挥发物单体在各浓度下均能引起松梢象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相同挥发物EAG反应值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梢象尤其对0.4和0.8mol/L浓度下的S型α--蒎烯、R型α--蒎烯反应较强。"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表明,除β--月桂烯无明显定向作用、反--柠檬烯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外,其他6种挥发物对松梢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引作用。反--柠檬烯在0.4和0.8mol/L下具明显驱避作用,驱避率达62.5%~80%;0.4mol/L的S型α--蒎烯、R型α--蒎烯和罗勒烯对松梢象诱引作用极显著,诱引率达80%以上。说明以上红松挥发物,尤其是S型α--蒎烯、R型α--蒎烯、罗勒烯及反--柠檬烯对松梢象具有较强的潜在行为调控作用。
王琪彭璐严善春廖月枝
关键词:挥发物触角电位
红松的化学防御及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的生存策略被引量:12
2012年
为了探讨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的生存策略差异及与寄主红松化学防御的相互关系,研究1,3,5龄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幼虫中肠解毒酶、保护酶的活性,同时分析相应生长发育期红松健康、受害球果及主梢内多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健康红松球果及主梢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其生长发育时期有关。梢斑螟幼虫的取食可诱导红松球果及主梢内5种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寄主不同部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与该龄期幼虫取食有关。不同生存策略的2种梢斑螟幼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活性有差异。冷杉梢斑螟幼虫专食红松球果,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显著高于果梢间转移为害的赤松梢斑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CT)的活性与梢斑螟幼虫是否转移为害无相关性。赤松梢斑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冷杉梢斑螟,表明这2种活性较高的保护酶,能够降低其在转移为害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冷杉梢斑螟幼虫主要通过生理解毒,而赤松梢斑螟则以生理解毒和改变取食范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寄主植物的化学防御。植物化学在2种害虫的生存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王琪严善春徐波
关键词:化学防御
2种红松种实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征的补充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完达山山脉,它以冠型优美、材质优良而驰名中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周以良等,1986)。
徐波严善春聂唯良王玉玲
关键词:球果害虫
树干注射7种生物源杀虫剂对松梢象的防治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索对松梢象(Pissodes nitidus)的有效防治方法,选择高渗苯氧威、猎擒、灭蚜风暴、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眯乳油、苦参素7种生物源杀虫剂及昆虫生长调节剂,进行室内水培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梢及林间红松树干打孔注射防治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高渗苯氧威3 500倍液、猎擒3 000倍液及灭蚜风暴4 000倍液校正死亡率达到70%以上,且3种药剂的不同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将这3种药剂用于林间一次性防治,高渗苯氧威的5倍液、10倍液、15倍液及猎擒5倍液和灭蚜风暴5倍液的松梢象校正死亡率均达到80%以上。利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眯乳油3种药剂进行林间连续2年防治,每年防治1次,结果表明:第1年林间防治效果,除高效氯氰菊酯15倍液外,校正死亡率均达到60%以上,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阿维菌素和啶虫眯乳油5倍液、1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80%以上;第2年林间防治效果高于第1年,松梢象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连续防治后松梢象对红松危害株率小于4%,被害株率防治效果达到了84.9%~88.9%。因此,高渗苯氧威5倍液、10倍液和15倍液,猎擒5倍液,灭蚜风暴5倍液,阿维菌素和啶虫眯乳油5倍液和10倍液均可有效控制松梢象的危害。
姜虹张文一彭璐王嘉冰姜礅孟昭军严善春
关键词:生物源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化学防治
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系统诱导红松酚酸含量变化被引量:7
2012年
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常伴随发生,危害红松球果。为探讨利用红松诱导防御抵抗梢斑螟危害的可行性,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茉莉酮喷雾处理红松,采集健康、虫害及喷雾处理红松的球果和主梢,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其酚酸含量的时序变化。在健康红松球果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阿魏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在主梢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两部位酚酸数量相同但组分存在差异。梢斑螟幼虫取食危害后,球果内出现原儿茶酸和苯酚,主梢内出现苯酚和阿魏酸,且除球果内香豆酸含量下降外,球果和主梢内其余几种酚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对茉莉酸甲酯,喷施茉莉酮诱导的酚酸种类更多,除原儿茶酸、绿原酸、丁香酸外其余酚酸种类与虫害诱导相同,且诱导时间与虫害取食更为接近。10mmol/L的原位或侧枝喷雾,诱导各酚酸含量即显著高于虫害诱导,可以利用此浓度的茉莉酮喷雾处理增加红松抗性,抵御梢斑螟幼虫取食。
王琪严善春
关键词:茉莉酸甲酯酚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