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225)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付丽范宇郎荣刚郭晓静谷峰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乳腺
  • 4篇乳腺癌
  • 4篇肿瘤
  • 4篇腺癌
  • 4篇浸润性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癌
  • 3篇细胞
  • 3篇浸润性微乳头...
  • 3篇间质
  • 2篇预后
  • 2篇乳腺浸润
  • 2篇乳腺浸润性
  • 2篇乳腺浸润性微...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上皮
  • 2篇上皮间质
  • 2篇上皮间质转化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付丽
  • 6篇郭晓静
  • 6篇郎荣刚
  • 6篇范宇
  • 5篇谷峰
  • 3篇刘芳芳
  • 2篇位嘉
  • 2篇崔力方
  • 2篇徐新生
  • 2篇李伟东
  • 2篇雷婷
  • 2篇刘冰冰
  • 1篇赵晶
  • 1篇杨壹玲
  • 1篇杨壹羚
  • 1篇王欣欣
  • 1篇陈凌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浸润性T淋巴细胞及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浸润性T淋巴细胞和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 method,LSAB)方法检测6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71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和27例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3种乳腺癌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以及Th细胞因子的表达。T淋巴细胞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Test,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Test;组间Th细胞因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CD3、CD8和CD4均表达于淋巴细胞胞膜。CD3+T细胞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CD8+T和CD4+T细胞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Th细胞因子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质。IL-2表达在IMPC组最低(25/61,41.0%),其次是IDC组(33/71,46.5%),最高是MC组(20/27,74.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IFN-γ的表达类似于IL-2,IMPC组最低(39/61,63.9%),其次是IDC组(57/71,80.3%),最高是MC组(24/27,88.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IL-4的表达在IDC组最高(42/71,59.2%),其次是IMPC组(19/61,31.1%),最低是MC组(5/27,1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10的阳性率在IMPC组是87.8%(47/61),在IDC组是87.3%(62/71),在MC组是88.9%(24/2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浸润性T淋巴细胞和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不同。
徐新生郭晓静刘芳芳李伟东刘冰冰谷峰郎荣刚范宇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TH细胞因子
Cripto-1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是其预后不良、长期生存率低的主要因素,并且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癌细胞的运动、迁移是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寻找与癌细胞迁移有关的基因,研究它们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有助于阐明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为防治肿瘤转移提供新的思考位点和理论依据。Cripto-1蛋白是一种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本文中将对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雷婷郭晓静付丽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靶向治疗肿瘤转移细胞迁移长期生存率预后不良
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和间质微血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00例IMPC、97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中IL-1β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比较其差异并分析IMPC中IL-1β、CD34的表达与ER、PR、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1)IMPC中IL-1β的表达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2)IMPC中IL-1β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χ^2=7.538,P=0.023)、组织学分级(χ^2=6.556,P=0.038)及淋巴结转移个数(P=0.008)呈正相关,而与ER呈负相关(Z=-2.106,P=0.035);(3)微血管密度:IMPC组(66.4±15.9)明显高于IDC组(60.0±14.1,t=2.995,P=0.003),且在IMPC中淋巴结转移组(68.8±13.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4±20.7,t=-3.459,P=0.001);IMPC中组织学Ⅱ、Ⅲ级组(68.3±15.0)显著高于Ⅰ级组(59.9±17.6,t=-2.281,P=0.025),而微血管密度与ER、PR、Ki-67表达无相关性。结论IL-1β表达增高、间质微血管密度增加可能是促进乳腺IMPC肿瘤细胞增殖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
崔力方郭晓静位嘉刘芳芳谷峰范宇郎荣刚付丽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肿瘤转移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43枚腋下淋巴结中35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和PR阳性,p53和cerbB-2阴性,EMA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郎荣刚郭晓静范宇陈凌付丽
关键词:副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 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 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 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 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χ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 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 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 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 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 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χ2=7.126,P=0.008),且I 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P=0.003)。结论I 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是I MPC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方法。
李伟东刘芳芳徐新生刘冰冰崔力方位嘉郭晓静郎荣刚范宇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癌HER2基因遗传异质性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介绍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的瘤内遗传异质性(genetic heterogeneity,GH)现象,并探讨HER2基因GH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相关性,寻找与HER2基因GH现象密切相关的病理学因素.方法 整理1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期、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等临床数据,应用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ER2、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peceptor 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蛋白表达,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分析HER2基因异质性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10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0%的病例(20/100)存在HER2基因GH现象.在瘤内异质性样本中,扩增细胞所占比例≥25%的样本组其FISH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扩增细胞<25%的样本组(P=0.012).HER2蛋白的表达程度(P=0.004)和ER蛋白表达(P=0.002)与HER2基因GH现象显著相关.结论 HER2基因GH现象最易出现于HER2蛋白轻到中度表达、ER蛋白表达的乳腺癌组织,故而对于具有上述病理学特征的患者进行FISH检测时应特别注意GH现象,以免遗漏阳性细胞或者只计数阳性细胞,而给出不准确的FISH结果.
杨壹羚范宇郎荣刚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HER2基因遗传异质性
Cripto-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具有促进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Cripto-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205例乳腺癌标本中Cripto-1、E-cadherin(E-CD)及β-catenin的表达,并分析Cripto-1蛋白与E-CD及β-catenin的关系,同时分析Cripto-1蛋白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Cripto-1蛋白表达于癌细胞质,阳性表达率为82.9%(170/205),其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期(r=0.418,P=0.000)、HER2/neu(r=0.223,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r=0.293,P=:0.000)、淋巴结外软组织癌浸润(r=0.206,P=0.003)、肿瘤远处转移(r=0.273,P=0.000)呈正相关;而与ER、PR表达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在17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Cripto-1蛋白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r=0.194,P=0.009)呈正相关;E-CD表达在肿瘤细胞膜,而β-catenin除了表达在细胞膜外还表达在细胞质。Cripto-1的表达与E-CD呈明显负相关(r=-0.324,P=0.000),而与β-catenin在胞质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12,P=0.000);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Cripto-1蛋白在淋巴结阳性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Z=-3.465,P=0.001);在远处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组(Z=-3.899,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ripto-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Cox-Regression证明Cripto-1蛋白的表达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HR=2.353)。结论:Cripto-1蛋白可能通过EMT促进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其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作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子。
雷婷郭晓静王欣欣范宇郎荣刚赵晶杨壹玲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