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5I-01)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温强朱卫斌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论尼克松政府的“一个中国”表述——“上海公报”背后的表态与承诺
- 2010年
- 尼克松政府在"上海公报"中对"一个中国"作出了简略而模糊的表态。但此前基辛格与尼克松在访华之行中,其"一个中国"表述却包含了内容广泛的表态与承诺。它包括两层意涵:其一,美方承诺不再提"台湾地位未定",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承认"一个中国"。其二,美方承诺不倡导"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也不鼓励、不支持"台独"。这是从中国内政的角度承认"一个中国"。可以说,美方的有关表述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但在政策层面却呈现出模糊性的特点,说明美方对"一个中国"有相当保留。
- 朱卫斌
- 关键词:尼克松基辛格台湾问题
- 尼克松政府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评估和政策被引量:1
- 2010年
- 中美关系解冻前,美国通过延期讨论和联合国"重要问题"处理办法,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代表权,"中国代表权"问题由此产生。出于联华抗苏战略考虑,尼克松上台后亟需缓和美中关系。1969和1970年,他有意释放出一些对华和解信号,但因国内外牵制,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仍沿用"重要问题"案,然而改行类似"一中一台"策略的讨论却在加紧进行。1971年,美国正式决定采取"双重代表权"案,即中国加入联合国并进入安理会,同时保留台湾当局的联大席位。其间,美台有过激烈交涉。随着第26届联大否决"重要问题"案,通过"阿尔巴尼亚"案,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美国苦心经营的"双重代表权"案根本就未能表决,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 温强
- 关键词:尼克松政府
- 试论尼克松对华决策机制及其面临的内部反弹——以对台军援问题为中心被引量:3
- 2009年
- 出于结束越战和地缘政治考虑,尼克松和基辛格有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但因保守派和亲台势力竭力反对,加之两人政治个性等原因,他们在对华决策时选择了相当封闭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机制,并在早期采取了对华秘密接触方式,这导致美国国内对华政策的极大反弹。秘密外交公开前,美国政府各部门在削减对台军援以缓和中美关系问题上曾达成脆弱一致;而秘密外交公开后,军方、保守派、亲台势力则借增加对台军援向白宫发难,以示其被排除在对华决策核心之外的不满及对中美缓和的反对。这说明对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决策机制、秘密外交手段对当时中美关系具有"双刃剑"式的影响。
- 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