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837)
- 作品数:4 被引量:47H指数:2
- 相关作者:徐先兵李源章泽军汤帅陈能松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数字地质调查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2013年
- 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开展数字地质调查工作已经近10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数字地质调查人才,各地矿类高校正在逐步完善本科生数字地质调查教学体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设了"课堂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数字地质调查项目生产实习"的教学体系,以培养优秀数字地质调查人才为目标。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基地实践教学以及指导大四本科生进行数字地质调查生产实习的情况,指出了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徐先兵葛梦春袁晏明章泽军
- 关键词:教学体系
- 合肥市第四系及红层岩土体热物性分布特征研究
- 2023年
- 实验室与现场热响应测试对比分析揭示了合肥市浅层200 m内第四系及红层岩土的热物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均热导率由2.1 W/(m·K)升至2.8 W/(m·K),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两处峰值区(2.8 W/(m·K)),体积热容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由2.1 MJ/(m^(3)·K)升至2.7 MJ/(m^(3)·K),其平面分布特征与地下水径流方向基本一致。岩土体的热导率平均值呈现出第四系(1.56 W/(m·K))<白垩系(1.69 W/(m·K))<古近系(2.02 W/(m·K))<侏罗系(2.46 W/(m·K)),体积热容平均值排列规律与热导率相反,呈现出侏罗系(2.10 MJ/(m^(3)·K))<古近系(2.27 MJ/(m^(3)·K))<第四系(2.36 MJ/(m^(3)·K))<白垩系(2.37 MJ/(m^(3)·K))。现场热响应试验结果相较于室内测试数据偏大,但更接近于实况。埋管类型采用双U型时岩土体综合导热系数要高出单U型埋管8%~15%,不同的换热孔口径致换热孔导热系数差异性很小(小于3%)。
- 张帅李静张克松何黎明刘亚兰
- 关键词:热物性浅层地热能热响应测试
-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被引量:43
- 2015年
-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
- 徐先兵汤帅李源章泽军
- 关键词:造山作用岩浆作用
- 赣皖交界婺源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 2014年
- 邦彦坑岩体、段莘岩体和青山岭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是赣东北中生代花岗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的确切形成年龄仍不清楚。采用LA-ICP-MS技术测定了上述3个岩体的锆石U-Pb年龄。这些锆石的CL图像及Th/U比值均具岩浆成因特征;测试结果指示邦彦坑岩体并不是形成于晚青白口世,而是形成于晚侏罗世(约151Ma),而段莘岩体和青山岭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28-125Ma)。邦彦坑岩体和段莘、青山岭岩体可能分别为华南中生代晚期180-155Ma和129-122Ma 2个岩石圈伸展事件的岩浆作用产物。
- 胡鹏陈能松徐先兵张璐巴金李源
- 关键词:中生代花岗岩U-PB定年岩石圈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