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GL113) 作品数:4 被引量:154 H指数:4 相关作者: 张慕华 李艳 更多>>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更多>>
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如何影响世界高等教育?——访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柯蒂斯·邦克教授 被引量:13 2015年 柯蒂斯·邦克(Curtis J.Bonk)是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曾获印第安纳大学信息技术协会数字化新星奖、美国远程学习协会最佳成就奖、印第安纳州远程教育教学创新奖等。邦克教授的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在线培训和教学、网络教学法策略、远程学习和培训、基于案例的推理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协同写作和计算机会议工具、非传统学习环境、电子学习的未来趋势等。邦克教授曾在世界各地开展过1400多场网络学习演讲,先后发表和编著300多篇(部)论文和图书,近十年的代表作包括《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2006)、《授权在线学习:关于阅读、反思、展示和实践的100多项学习活动》(2008)、《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是怎样革新教育的》(2009)、《添加技术多样性:激励和保持在线学习者的100多项活动》(2014)、《世界各地的慕课和开放教育》(2015)。其中《世界是开放的》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深受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读者好评。 李艳 张慕华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 开放教育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MOOCs)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000-2015) 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解国际开放教育资源(OERs)和慕课(MOOCs)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以2000-2015年期间Web of Science上发表的229篇与"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相关的已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采用文献计量相关方法,对国际OERs和慕课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基于作者、期刊、关键词共现、高影响力文献等信息的梳理。研究发现:(1)在2012年之前,OERs和慕课领域的研究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自2012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该领域的研究者数量较多,以英美国家作者居多,亚非拉国家的作者偏少;(3)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是该领域最活跃的一本期刊;(4)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 李艳 张慕华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 共现分析 共被引分析 国内外代表性MOOCs项目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2014年 近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受到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各类媒体的大量报道,也引发了许多商业公司的投资兴趣。本研究在对MOOCs的起源与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13个MOOCs项目,并从内容、工具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MOOCs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外有代表性MOOCs项目:1)推出的课程类型各有侧重,在课程组织方式上表现为有时间节点和无时间节点两种,在课程内容、交互和评估设计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异同;2)在工具使用方面大多采用非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和主流的社交软件,并致力于各种学习工具的开发;3)在运营方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内容版权方面大多未采用知识共享协议,在学生学习结果的认证方面仍以提供证书为主,少数提供学分认证。上述研究结果对我国MOOCs的建设有三点启示:1)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交互和评估设计;2)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开发MOOCs学习管理系统,注重各种工具的开发;3)探索多种运营方式,促进我国MOOCs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李艳 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基于231条在线学习日志分析 被引量:103 2015年 随着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流行,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师生在慕课以及翻转课堂中的体验。为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慕课体验,寻求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本科生课程"网络与远程教育"中,运用将慕课融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8对收集到的231条在线学习日志进行编码,围绕学习者、教师、课程、技术、环境五个维度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慕课融入的翻转课堂学习中,学习者情感体验丰富,知识技能以及元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与他人互动方面,相比在线交流,学习者偏好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教师对学习者的指导与鼓励非常重要;多元评价方式能让学习者体验到学习过程比最后得分更为重要。尽管慕课融入的翻转课堂因其形式的灵活性、自主性、多元化等特征深受学习者喜爱,但也存在访问限制、视频形式单一、语言障碍等问题。在具体实施慕课融入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过程性评价内容,创设良好的强调互动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李艳 张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