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4323120001)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相关作者:简维雄袁肇凯孙贵香胡志希李杰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研究型教学在《中医诊断学》中应用探讨被引量:2
- 2012年
- 探讨了研究型教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认为在中医药学内忧外困之时,只有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才能使中医学崛起。而中医药学的教育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源泉与基石,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传统教学转型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作用,是一种培养具有继承、创新的中医人才有益的教学模式。
- 简维雄袁肇凯胡志希刘旺华何军锋孙贵香黄献平刘吉勇余皓
-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中医诊断学》
- 基于代谢组学的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过程研究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研究心血瘀阻证形成过程的代谢产物组学的变化。方法采用高脂饲料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结合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血瘀阻证形成的3个阶段。以血脂增高为血瘀证前期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为亚血瘀证期组,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之上结扎冠状动脉为心血瘀阻证组,每组8只。另取24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每个阶段8只。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组之间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PLS)。结果 (1)在鉴定出的32中代谢产物中与心血瘀阻证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依次是柠檬酸、胆固醇、肌醇、鸟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硬脂酸、乳酸、尿素、亮氨酸、亚油酸、甘露糖。(2)3个阶段代谢标志物,血瘀证前期:硬脂酸、乳酸(正相关),甘露糖(负相关);亚血瘀证期:鸟氨酸、脯氨酸、肌醇(正相关),异亮氨酸(负相关);心血瘀阻证:亮氨酸、异亮氨酸、柠檬酸(正相关)、乳酸(负相关)。结论血瘀证前期高脂饮食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机体启动抗炎;亚血瘀证期持续高脂饮食所导致的尿素循环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血管形态改变、肝脏功能障碍;心血瘀阻期急性心肌缺血后引起的糖代谢障碍。
- 简维雄左和宁刘韶李杰胡志希孙贵香袁肇凯
- 关键词:心血瘀阻证代谢组学
-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新祥教授治疗肾膀胱(系)病类核心用药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刘新祥教授治疗肾系病类核心用药。方法:选择数据库中2006年3月—2009年5月经刘新祥教授诊治显效或好转的肾系病病例,采用数据挖掘关联性分析提取常用药物、核心用药、常用药物配对。结果:在最低条件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60%的条件下,规则频度最高的用药是熟地、山药、山茱萸、熟大黄、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黄芪、土茯苓、芡实、当归、丹参、党参、柴胡、淫羊藿、白术、白花蛇舌草、巴戟天、凤尾草。药物配对有熟地、山茱萸;熟大黄、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山药、芡实;白术、茯苓;当归、丹参;丹参、淫羊藿;黄芪、党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黄芪、芡实;山药、熟地;芡实、当归;芡实、土茯苓;黄芪、土茯苓。在最低条件支持度≥30%,最小规则置信度≥60%的条件下,规则频度最高的用药是山药、黄芪、芡实、丹参、当归、党参、土茯苓。药对有山药、芡实;当归、丹参;黄芪、党参;黄芪、芡实;芡实、当归;黄芪、当归;芡实、土茯苓;黄芪、山药;黄芪、土茯苓。结论:刘新祥教授治疗肾系病类常用药物为肾安汤,核心用药围绕益气、固摄、通络、化浊之法。
- 简维雄贺霞刘杨梁谋毛以林付逢春王丽萍颜华伟
- 关键词: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 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过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方证验证评价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复制心血瘀阻证大鼠模型动态形成过程并进行方证验证。方法采用高脂饲养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结合的方法建立3阶段模型,即第一阶段"血瘀证前期"模型,第二阶段"亚血瘀证期"模型,第三阶段"心血瘀阻证期"模型,并设相应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阳性药物干预对照组、阴性药物干预对照组,每组8只。成模后采用阳性药物、阴性药物干预法验证动物模型,阳性药物干预组和阴性药物干预组大鼠分别在心血瘀阻证期造模后给予养心通脉片溶液3.25 g/(kg·d)和四逆散溶液3.00 g/(kg·d)灌胃,心血瘀阻证期组给予纯净水(1 ml/100 g)灌胃,共7天。观察各组大鼠中医表征积分,检测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结果血瘀证前期组、亚血瘀证期组、心血瘀阻证期组中医表征积分均较本模型相应的对照组升高(P<0.05);心血瘀阻证期组、亚血瘀证期组血脂各指标均较本模型相应的对照组升高(P<0.05);血瘀证前期组、亚血瘀证期组与各自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浆黏度水平升高(P<0.05)。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中切比较,阳性药物干预组低于阴性药物干预组和心血瘀阻证期组(P<0.05)。结论通过3阶段造模法以及方证验证,初步建立了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的实验动物模型。
- 简维雄左和宁袁肇凯胡志希李杰孙贵香莫莉
- 关键词:心血瘀阻证动物模型
- 冠心病血瘀证病理演变过程的探索
- 证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演变的,具有由轻及重的流动性特点。基于此,本课题组探索了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的理论基础,以及符合动态性、多源数据的实验技术方案——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案,为心血瘀证的深入研究提出探索性思...
- 简维雄袁肇凯胡志希李杰孙贵香莫莉
- 关键词:冠心病血瘀证中医病理
- 文献传递
- 冠心病血瘀证病理演变过程的探索被引量:9
- 2015年
- 证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演变的,具有由轻及重的流动性特点。基于此,探索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的理论基础,以及符合动态性、多源数据的实验技术方案——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案,为心血瘀证的深入研究提出探索性思路。
- 简维雄袁肇凯胡志希李杰孙贵香莫莉
- 关键词:心血瘀阻证
-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F_(1+2)、SFMC的检测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的单体复合物(SFMC)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26例、非心血瘀阻证患者30例,健康者28例,于清晨空腹采血后,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受试者F1+2、SFMC水平。结果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F1+2、SFMC指标水平较冠心病非心血瘀阻证组、健康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F1+2、SFMC指标水平冠心病非心血瘀阻证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冠心病组较健康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 简维雄黄献平郑景辉毛以林袁肇凯
- 关键词:心血瘀阻证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