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促进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的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结合神经影像技术对语言网络调控作用的研究逐步增多,这些研究揭示了语言网络对神经调控和行为训练诱导的可塑性变化。可塑性诱导技术最常用的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在实验研究或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抑制性或兴奋性刺激来观察语言的行为改变和与其相关的神经网络改变。一些研究是在正常人中完成.
医学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重症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脑损伤患者得以幸存,但这些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DOC患者的预后判断不但直接关系到患者家属及临床医师的医疗决策,而且也是进一步神经功能康复的基础,因此,客观准确的预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DOC患者的预后评估主要依靠量表和临床表现,但上述方法具有主观性强及准确性差等缺点。因此,亟待建立更加客观准确的预后评估方法,使有希望恢复意识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临床上,随着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药物溶栓、机械取栓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侧枝血管的开放,典型的单病灶失语症亚型越来越少。对于多脑区损伤非典型失语症,如何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进行治疗,对多脑区刺激靶点的选择顺序、刺激电极的大小、预期每个刺激靶点改善的语言功能、语言评价项目的选择,均是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