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52)

作品数:11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忠智罗一菁魏小芳郭绍辉佘跃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生物降解
  • 4篇降解
  • 3篇原油
  • 3篇降解菌
  • 2篇堆肥
  • 2篇油田
  • 2篇油污泥
  • 2篇油污染
  • 2篇原油降解
  • 2篇生物表面活性...
  • 2篇生物修复
  • 2篇石油烃
  • 2篇石油污染
  • 2篇石油污染土壤
  • 2篇烃降解菌
  • 2篇微生物
  • 2篇污泥
  • 2篇污染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机构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长江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江苏油田

作者

  • 10篇张忠智
  • 4篇郭绍辉
  • 4篇魏小芳
  • 4篇罗一菁
  • 3篇佘跃惠
  • 2篇王正良
  • 2篇苏幼明
  • 2篇李向前
  • 2篇李兴丽
  • 1篇管仁军
  • 1篇王晗
  • 1篇马道祥
  • 1篇鲁莽
  • 1篇高桂霞
  • 1篇向廷生
  • 1篇舒福昌
  • 1篇郑焙文
  • 1篇张凡
  • 1篇戴安俊
  • 1篇周玲革

传媒

  • 3篇石油化工高等...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Petrol...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港高温油田产生物表活剂菌分子生物学分类试验研究
2007年
从大港高温油田的注水井和油井分离得到了6株产生物表活剂菌,对这6株菌进行16SrDNA片段扩增,克隆测序来进行分子鉴定,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数据库的比对分析,对6株产表活剂菌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系统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分离出来的6株菌与数据库中的已知菌的同源性均超过98%,其中两株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4株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王正良佘跃惠张凡舒福昌周玲革李向前张忠智
关键词: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同源性
多环芳烃降解菌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对大港油田的不同油样进行富集培养,分离到2株可将菲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菌株S17和S28,其可降解温度为20-65℃,最适宜降解温度为37℃。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两者属于假单孢菌属的不同种。菌株S17与食树脂假单孢茵(Pseudomonas resinovorans)的序列同源性为97%;菌株S28与高温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hermaerum)的序列同源性达到100%,初步推测S28为高温假单胞菌。将两者用于原油的降解,7d后2株菌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4.7%和80.7%,经原油族组分分析,2株菌都可降解原油中的重烃组分。外加碳源蔗糖和氮源酵母膏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2株菌对原油的降解。岩心实验结果表明。2株菌的混合发酵液可提高聚合物驱后岩心的原油采收率12.26%。
许良华杨金水佘跃惠张忠智高桂霞王正良向廷生
关键词: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MEOR
石油磺酸盐对微生物生长及除油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了两种石油磺酸盐(PS)对三株划界假单胞菌的生长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其对原油降解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图的特征吸收确定了PS样品的基本结构。结果表明,由于结构差异,两种样品对微生物的影响差异显著。5mg/L的PS-B即能完全抑制细菌生长,而在50mg/L的PS-A中细菌也能生长。以原油为底物时,随PS浓度(质量浓度)增加,因部分PS进入了油相而降低了水相中PS的浓度(质量浓度),导致微生物生长量下降的趋势要比以蔗糖为底物时缓慢一些。当PS-A分别小于30mg/L(对菌DY-A)、20mg/L(对菌H)和15mg/L(对菌I)时,随着培养液中PS-A浓度逐步增加,5d后除油率分别从55.4%增加到74.2%,48.3%增加到59.5%,43.1%增加到49.4%;当PS-B小于10mg/L时,原油也有一定程度的降解,此过程中发现细菌的生长量与原油降解率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5mg/L的PS-A能提高脱氢酶的活性。
鲁莽张忠智王晗马道祥
关键词:石油磺酸盐原油生物降解脱氢酶
外源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对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异位强化生物修复,考察投加外源微生物是否能够加速生物修复进程以及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降解的影响因素。收集的土壤分为两组后充分混合,干土中含油质量分数分别为8416,16385 mg/kg。通过监测降解过程土壤中油含量的变化,分别考察自然菌群、营养刺激自然菌群、不同外源微生物、疏松剂(锯末)、不同初始油含量等因素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色谱-质谱分析手段分析降解前后石油污染物质组分的变化。石油污染土壤经过300 d的处理,在水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外源微生物对于石油污染物质加速降解具有显著作用。疏松剂和外源微生物协同作用下除油效果显著,除油率高达79%。降解前后的石油物质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28的烷烃的微生物利用率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烷烃,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多环芳烃。
魏小芳张忠智郭绍辉冀得坤罗一菁苏幼明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本源微生物外源微生物生物修复
代谢表面活性剂菌处理含油污泥的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试验采用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堆肥法,对某炼厂油泥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研究。用微生物代谢的表面活性剂对油泥进行预处理,洗脱油泥中部分油分后进行堆肥试验,投加从油田含油土壤中获得的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代谢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C-2菌、F-2菌以及无机营养物和疏松剂(锯末),降解油泥中的石油污染物。经过外源微生物和内源微生物共同作用120d,油泥中的石油烃总量由22910mg/kg下降到3000mg/kg以下。试验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降解前后石油组分的变化。菌株经传统方法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魏小芳张忠智郭绍辉苏幼明罗一菁
关键词:含油污泥堆肥生物表面活性剂
石油烃优势降解菌在处理含油污泥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05年
在平均温度为-3.9℃的外界环境下,通过引用4株外源微生物以及补充磷酸盐和硝酸盐作为营养源,对炼厂含油污泥用生物堆肥法处理。经过120 d处理后,油泥油含量已经达标,低于GB4284-84所规定的3 000μg/g干泥,硫化物含量大幅度的降低,从28μg/g降到4μg/g。通过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了各组份降解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合适降解石油的外源微生物是必要的,可以明显的增强降解效率和缩短生物修复进程。
魏小芳张忠智罗一菁刘红超王丛领郭绍辉
关键词:堆肥含油污泥生物降解原油降解菌
重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被引量:10
2005年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物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难降解的重质石油烃尤其是芳烃的生物降解基因和机理的研究。微观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石油烃生物降解的机理、宏观上应用先进的仪器研究石油烃的降解和物理参数相关性的规律,筛选优势降解菌或菌群培育高效基因工程菌,通过对降解石油中重质组分的菌群进行群落分析和同生菌群的强化研究,认为不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和从分子水平重建石油降解微生物区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魏小芳张忠智罗一菁郭绍辉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分子生物技术
青海花土沟油田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本源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采用排油圈、血平板等几种方法从青海花土沟油田分离出4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通过L16(45)正交实验,找出最佳菌种和最佳培养基,最佳产表面活性剂菌为BIOS682。BIOS682经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agri)。BIOS682菌的最优培养条件为:花土沟原油40 mL.L-1、蛋白胨6 g.L-1、pH 7.2、培养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培养3 d,培养液的表面张力从71.8251 mN.m-1降为29.8932 mN.m-1。
李兴丽佘跃惠张忠智郑焙文李向前夏彦渊王娟娟
关键词:花土沟油田生物表面活性剂正交实验
高矿化度油田污水的微生物处理中间试验被引量:8
2006年
根据八面河油田现场高矿化度采油污水的特征,利用高效可降解石油的高耐盐微生物,采用厌氧酸化水解-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八面河油田采油污水虽然矿化度很高,但完全可以应用耐盐微生物对其进行处理,实现采油污水的达标排放。隔油池厌氧酸化水解池在八面河油田高矿化度采油污水COD去除中起主要作用,平均COD去除率在50.2%。系统去除氨氮的最佳气水体积比在14~16.单一接触氧化工艺与酸化水解-接触氧化工艺相比,去除CDD效果都能满足国家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前者去除氨氮效果稍好,平均氨氮去除率约高4.2%。
张忠智管仁军卢晓艳赵云山戴安俊
关键词:油田污水高矿化度氨氮石油烃降解菌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organisms for Effective Degradation of Marine Oil Spills被引量:6
2006年
Four microorganism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coastal petroleum-polluted soil and sand samples of Bohai Sea oilfield; they were found to degrade marine oil spills eff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crude oil with these four strains (XT-4, SZ-1-25, B-4-9, BS-3-12) is 95.97%, 96.01%, 97.99% and 98.99%, respectively, in their optimum condi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biodegrada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simulation biotreatment of oil-contaminated beach sand, with an initial oil content of 5,664mg/kg-dry-sand, shows that the residual oil content is 2,700 mg/kg-dry-sand and 2,679 mg/kg-dry-sand after 170 days' treatment with two bacteria (B-4-9, BS-3- 12), respectively.
Zhang ZhongzhiWei XiaofangZong ChangYu HongwenLi ChengjianHe Ruibing
关键词:BIODEGRADATIO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